一般封面: 柏克萊獨家封面:
今天拿到了預購的《我,機器人》,好感動啊!回家馬上就拆開來看了。雖然印刷的方式是和一方的《模仿犯》類似格式的從右到左上下雙方塊直行的排版,不甚習慣,但內容卻是毋庸置疑的精采。篇篇都是邏輯的體操,卻又包裹的完美不枯燥,甚至還令我大笑不已(是啊,在「機械笛卡兒」出現時,我又怎麼能不笑呢?那對所謂的理性不啻是一個大大的嘲諷,卻也無比精準的點出了理性的困境。)
本書加上楔子,共有十個短篇。印象裡,這些短篇是各自獨立成篇的,後來才又加進了將它們串聯在一起的繩索,從而勾勒出一個人機共處的未來世界。因而,這些篇章可以獨立欣賞,也可以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的縱覽。我彷彿看到了許多幅巨大的歷史織錦構成了一個種族的某其歷史,而這些織錦的主題卻又是圍繞在有限的幾人之間,而非泛泛的波瀾壯闊。在這之中,自然的有股張力呼之欲出。有時那讓人興奮,若是觀眾,但有時想到要解決這麼多邏輯上的問題,則讓人疲憊不已了。
艾西莫夫讓人盛讚不已,甚至開啟了一個新的領域(無論是在文學或是科學上)的赫赫之功,是奠基在所謂機器人三大法則之上的。而這三條法則,由於是大綱式的(我可以說這是機器人必定要遵守的憲法嗎?),因而也就會衍伸出其下林林總總的釋憲問題。而書中三位比較重要的主角,或許也就能夠譬喻成大法官了。她們要做的,是找出問題所在,並且解決它,不讓「矛盾」出現。
僅僅三條法則,就能變出這麼多花樣,說來神奇,但並非不可思議。現實中,也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印象中記得,邏輯課本上那繁複的規則,一樣也是誕生於一兩條簡單的,甚至幾乎是直覺式的規則,(這往往也是很多高深哲學的奠定基礎)。或許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最簡單的描述了吧。
收錄的九短篇,分別是〈小機〉、〈轉圈圈〉、〈理性〉、〈抓兔子〉、〈騙子!〉、〈消失無蹤〉、〈逃避!〉、〈證據〉和〈可避免的衝突〉。第一篇〈小機〉描述的是一個感人的友誼故事(儘管,可能是單方面的。)讀起來的感覺,令我想到了艾西莫夫另一本長篇小說《正子人》。感覺起來,〈小機〉繼續發展下去,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糾葛,因而導致《正子人》的出現。對機器人的不信任感、對機器人的信□與友愛….自始自終,人類變幻莫測的「感情」才是主導一切變局的力量。描寫機器人,實際上像是藉著機器人這個鏡子般的客體來反映人內心的感情。這個主題在〈騙子!〉中達到了極致。而另一方面,則以人的懷疑為主軸,開始想像機器人是否有情緒?它們的情緒是什麼?(實際上,也就是反問我們的情緒是什麼,是否只是電子的不平衡所導致?)接著慢慢的翻轉為機器人若有感情,那麼我們是否應該讓它享有「機器人權」?以中文說,機器人和人都被歸屬在「人」這個範圍之中。但以英文說,human與robot感覺起來就像是兩種生物一樣,也難怪這個主題會被科幻小說家拿來反覆的辨證了。
〈轉圈圈〉是一個有趣的邏輯問題,雖然也不那麼純邏輯,但是仍然相當有趣。令人發噱的則是機器人發瘋時出口的那些人味濃厚的瘋話(是嘛,要是瘋了時候吐出一堆二進位的數字那可一點也都不好玩。)
〈理性〉。這篇是九篇之中我屬一屬二喜歡的。形上學之所以稱為metaphysics不是沒道理的。科幻小說或遲或早總是要碰觸到本質、存在這樣的問題。艾西莫夫塑造了一個機器笛卡兒(但和真的笛卡兒也沒差多少),然後把使邏輯成為可能的理性拿來十足的消遣了一番,又指出了理性/邏輯□以存在的信念其實完全是以盲目的信仰作為基礎(畢竟,你要邏輯怎麼證成自己呢?它必須是先驗的、不證自明的),而理性一向鄙視感官的傳統,反倒成了遮住真理的那塊布。至此,好好的嘲弄了一番。但他並不僅止於此,他讓機器笛卡兒成為先知,信奉起宗教,真的笛卡兒到最後也只能搬出上帝(主宰)來讓他的言說完整)、傳教(因而,那麼多完全以理性製造、以邏輯推演的電子頭腦,卻陷入了馬克思的鴉片之中。這豈不是和現實生活也十分的相似?而他說的話也是整個感覺起來很有道理。小可愛論述道,在各種方面,顯然他都比多諾凡和大衛要優秀,那麼,要他怎麼相信他是被比較「低等」的物種創造的呢?
讓我想到了《銀河便車指南》。
接著,艾西莫夫又讓機械笛卡兒因著某種觀念而切合了原本它被設計出來的目標,也讓這兩個測試員(真實造物主的代表)不再斤斤計較笛卡兒的信仰,改採目的論。幸好在這個過程之中,我們所必須忍受的必要之惡只是一群非常之有邏輯頭腦的機器信徒。
目的與手段之間的糾葛,到了艾西莫夫的筆下也就不那麼劍拔弩張了。因為加上了三大法則的限制,因而機器人無法真正的傷害人類--甚至連心理傷害亦然。
因而,機器人所領航的世界,不太可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到會引起道□非議的層級(它甚至小心翼翼的保存著人類的自尊心。)除非在製造過程之中,三大法則的重要性被忽略降低了。
〈騙子!〉則是一篇很有意思,主題也很古老的作品。老故事中,總是會出現引誘人的鏡子什麼的,讓你看見你想看的、甚至是不願承認的那些慾望。機器人作為鏡子映照人類思維的功能在此得到最大的展露。有趣的是,這也是三大法則衍生下的產品。但也會開始讓人思考何謂「傷害」?我們很容易同時同意,「早死早超生」與「苟且偷生」都是可被理解的行為,但這卻是矛盾的概念。擁有複雜心智的人類(呃,至少暫時如此,機器人只有笛卡兒,我們至少還多了康□。)尚且無法決斷,更何況是機器人呢?
不過蘇珊的抓狂與報復手段也是蠻能理解的。雖然以機器人的觀點來看,會覺得真是殘暴不仁吧。矛盾也是能把人逼瘋的,所以最後唯有信念得勝。
〈抓兔子〉、〈消失無蹤〉與〈證據〉都是鬥法的精采好戲。只是〈抓兔子〉出於非自願,〈消失無蹤〉卻是依據法則漸漸演進為自願,而〈證據〉就更妙了。看這樣的爾虞我詐真是有趣極了。只是,機器人心理學這樣的名稱似乎也就隱含著將機器人視為人--別忘了鮑爾認為,「把人類的生理失常用到機器人身上,只是一種浪漫的類比。」我覺得,是否能這樣套用,端看人類對自己掌握了多少。我們是否有靈魂?若有心靈,則心靈與身體兩者之間的運作協調又是什麼形式?極端一點來說,是否我們也只是電子構成的「生物」,就如同鋼鐵與正子構成了機器人?這一切仍舊得追本溯源,去定位「人」,我們才能去定位「機器人」。
〈逃避!〉是蠻有童趣的作品,完全表現出了金頭腦的,呃,人格。有些時候,我的電腦也會發生打字過快,以致於電腦反應不及,給了我一個字的兩個注音或是錯漏字等等,因而比較能夠想像緩慢打結的過程吧。
〈可避免的衝突〉嗯,讓我想到某種程度的專制。若和《童年末日》合起來看,應該會更有感覺吧。這兩篇小說都為人類描繪了一個金黃色的未來--只是都不是靠人類自己達成的。三大法則讓「衝突」得以避免,但會不會有一天電腦出了錯呢?《駭客任務》的世界可不可能成真呢?那也是電腦計算下覺得最好的結果。不過,或許是因為它們介入太遲的緣故吧。
從「小機」演進到「小可愛」,再演進到掌控界域生產的超大型電腦,機器人越趨複雜,而使他們據以行動的三大法則的漏洞也就越加細微。前兩篇,〈小機〉與〈轉圈圈〉中的第一法則,都仍只限定身體不受到傷害。然而自踏入〈理性〉之中,艾西莫夫便逐步將第一法則的運用範圍鋪陳進入心靈的層次,而在〈騙子!〉與〈消失無蹤〉之中展現了輝煌的演出。〈逃避〉感覺起來有點中場休息的意味,是輕鬆的小品。而〈可避免的衝突〉則展示了這個世界未來的發展(從而我們也想像到更多可能性)。正如蘇珊.凱文博士說的,「一開始機器人還不會說話,最後他們挺立於人類與毀滅之間。」《我,機器人》其實正是一部機器人演進史。扣回進化論與上帝的問題,我們會不會也是這樣出現的呢?透過無止盡的改良與測試。
凱文博士對記者說,「你將會看到下一波的發展。」
我很期待。
最後小抱怨一下,看到這兩種封面….我覺得在書封上,科幻小說的設計還很有進步的空間。
On this day..
- [筆記] 換版型的注意事項 - 2010
- 舊遊如夢空腸斷:夜市/恒川光太郎 - 2008
- 游園不值/葉紹翁 - 2006
- 戲筆/楊萬里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