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最近一次的美伊戰爭嗎?就算是在遙遠的台灣,對於這場戰事想必也不會陌生吧。各種評論家在媒體上引述著某人談話、發表自己看法、譴責這個那個。離的很遠,也沒參與(喔,以台灣可憐的國際地位來講,應該是想參與聯合國部隊都很困難。)遠遠的看,只剩下漫天吹不起波瀾的煙塵,就像某種外太空的景象。
是這樣嗎?難道不曾恐懼的想像一但戰爭降臨我們身上的場景?
瞥到這本書,巴格達與部落格的結合引住了我的目光。很難想像,在那片戰火之中,還有人能上網,能以嘲諷幽默的態度來書寫正發生在他們國度的慘劇。
看完整本書之後,我還是不懂戰爭來臨時會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我可以肯定的只有我絕對無法像薩冷一樣幽默以對。
部分的詞句像是薩伊□《東方主義》的真實體驗版。某種程度還蠻能夠體會那種複雜的情緒。但我私心以為台灣人要面對的考驗更加複雜,除了東西方之間的觀點之外,還包含了複雜的認同問題--不過這大概是因為我無法體會伊斯蘭教內各教派之間的關係吧。
部分的章節讓人忍不住笑了。例如歐洲人權團體跑到巴格達當人肉盾牌的組織都穿著寫有”adra’a Basharia”的字眼--但其實,人肉盾牌應該是”Duru’u Basharia”。”adra’a”的意思呢?則是「處女」。諸如此類的有趣事件。
薩冷很幸運。至少從書中看起來,他的家庭和他自己的安全與健康都沒受到太大的損害。還蠻有火力的去反擊那些以不堪字眼說他家人的惡劣郵件。戰爭過後,他跟著一個準義工團體還去做傷亡人口統計。必須要面對這些傷患死者,心情想必很沉重吧。雖然說美國攻打伊拉克,海珊被打倒了對伊拉克來說是件好事,但這之中所謂「無法避免的傷亡」或是「意外」所造成的創傷,要伊拉克人無知無感,那也很困難吧。
薩冷的觀點也許無法代表所有伊拉克人民的經驗,但他文章所傳達出來的那種在地觀點則是BBC、CNN,甚至連半島電視台都不見得能辦到的。
這本書同時也稍微證明了部落格-或者說網路-無遠弗屆的威力,也讓我覺得,在新聞媒體的「第四權」清白日遭懷疑之時,讀者終於找出一些方法來進行反制--雖然說,在這個懷疑論盛行的時代,任何一個(匿名)個人的背後都可能會有金融/國家機構的影子,而我們是否能夠自如沙多的部落格之中辨認出值得採信的金子也很難說。但至少,某種生活水準以上的任何人都盡力讓自己的觀點被採信,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吧。
我應該要把部落格網址記下來才對。不過趕著出門還書就忘了。無所謂,到辜狗大神那去拜一下”Pax+Blog”應該就能找到了吧。
On this day..
- 新居落成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