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書隨筆

不連續殺人事件/坂口安吾

1j4xu06vm4g8np6.jpg

  第一個驚訝是開本比我想像中來的小,第二個驚訝是出場人物這麼的多,第三個驚訝是怎麼這麼淫亂….算了,我還是放棄學巴瑞科好了。


  不過這三件倒是我挺驚訝的事沒錯。那時在網路上買的時候沒注意到系列,等書寄到家裡,疑惑的拆開才發現。不過上面倒是印了「坂口安吾作品集1」這樣令人高興的字眼,我想這也許表示小知堂會出版坂口安吾其他的(推理)作品。
  第二件驚訝的,是出場人物的多寡。這是我少數仔細讀過出場人物表才開始看故事的書之一,不過就算如此,還是沒辦法完全記起來,只好時時回頭去看介紹。後來數了數,主要角色(有放到介紹裡的)竟就有二十六人之多。而這些人彼此的關係又相當複雜,難怪傅博老師會在導讀前建議讀者最好拿紙筆將這些人彼此的關係寫下了。就算是無心破案的讀者,多了這道手續,或許也有助於閱讀故事的節奏。
  第三件驚訝的,自然就是坂口安吾的文風了。印象裡,台灣似乎還有出版《白痴》與《玩具箱》兩本。遺憾的是我都沒看過。因此初次接觸這樣的筆法,一方面覺得有趣,另一方面也有些瞠目了。還有這些人彼此之間的關係,呃呃,真是太錯綜複雜了。忍不住想到有陣子常常在網路上看到的「表兄弟姊妹」的推文,還真是一家親啊。
  說到行文方式。老實說看作者的附記讓我看的蠻愉快的,甚至自己笑了出來。以下引一段坂口安吾提到《半七捕物帳》時的文字。

   『從作品名推斷兇手一事,是半七捕物帳慣用的手法。獵犬警官也是位從推理小說的裝訂圖案推定兇嫌的高手,不過明治維新後,便老是逮不到真兇。名探諸公在恥笑半七捕物帳裡老是喜歡賣弄才華的愚昧時,更應喟嘆日益惡化的日本治安。』

  再引另一段附記中的文字。

   『住在伊東的尾崎士郎先生來訪,對我說:「坂口安吾先生的推理小說,兇手往往都是『我』這個第一人稱,對吧?」因為,坂口安吾小說中的「我」都是壞人,所以兇手就是「我」。不會吧!喂!給我拿酒來!
    住在三鷹的太宰治先生告訴雜誌記者:「兇手還沒現身啊!肯定在最後一回才會出現。反正一副若無其事出現的傢伙就是啦!若無其事在最後一回露臉的傢伙就對了。」老闆娘,啤酒!麻煩給我啤酒!
   ………(中略)
   這個月收到的挑戰書,找不到什麼有水準的人,也許天下根本沒這種人,看來我太高估日本人了。因為寫推理小說而對祖國大眾的智識深感絕望,可真是叫人惋惜又意外。』

  諸如此類簡潔又帶著點嘲諷的文字,讓附記看起來十分精采。我想,坂口的散文應該會挺好看的。
  小說裡的人物雖然都是藝文界人士,不過講起話來口不擇言的程度和市井無□有得比拼,有時候還套上讓人頗無言的典故,或是啞然的有趣推論。閱讀過程中滿頭□線的情況還不少。某些疑點雖然有發現,不過我還是沒以此為基點捉到犯人。話說回來,這裡面的人死的有點多,感覺起來也死的有點普通(呃,我是看到某人說已經死了多少人了,才恍然停下來算一算。惡搞一點來說,這本書的出場人物實在太多了,到底少了幾個也頗難發現。)
  撇開這些敘述不談。解謎的手法倒是頗為明快,沒有枝枝節節的干擾或是多餘的賣弄,敘述也頗清晰。
  封底有句話說的真是深得我心。

『坂口安吾以嘲諷的口吻,塑造出一個個面目猙獰的醜陋眾生相』。

醜惡猙獰,說的真的是太好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