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書隨筆

安娜與床上之島/Julio Medem

Photobucket
  先前曾經看過Julio Medem的另一部片子《露西亞與慾樂園》,對於梅登這個導演的印象也就持續的停留在那個時候:女性的情慾,令人眼睛一亮的場景,以及片中坦白裸露著導演所意欲告知觀眾的意念--特別的或許在於,雖然那麼的坦白與裸露,卻並未因而削弱了影片的內涵又或是令人感到「說教」這樣一件事。
  因而我是相當期待觀賞《安娜,床上之島》的。尤其聽說這是為了紀念導演英年早逝的妹妹而拍出來的作品。到底會怎麼樣的呈現呢?那股傷痛會用什麼樣的形式傾瀉而出?懷抱著某種窺視般的好奇,走進戲院的黑暗之中。


  一開始是老鷹。銳利的眼看似有情又似無情。再下一個記憶,場景便轉為西班牙熱鬧的市集。
  安娜在那個市集裡兜售著她的畫藝。由線條與大塊的顏料所構成,亮麗的色彩令人想到豔陽的日子。她的畫被一個女藝術贊助人看到了,提供她到馬德里再進修的機會。安娜躍躍欲試,而唯一的親人父親則勉為其難的答應。
  在藝術村裡安娜過的自在,認識了好友女攝影師,隨著她的鏡頭,觀眾一邊領略了「鏡」裡「境」外的藝術生活。那樣的藝術集合團體在觀者看來是繽紛多彩?是無病呻吟?是躍躍欲試,抑或嗤之以鼻?當鏡頭進入藝術村的當下,我最想窺視的不是電影內的繽紛,而是身邊一張張漆黑面孔背後所隱匿的心思。
  而無論如何,攝影師都持續的在攝影。我想我能夠了解她那樣的迷戀框架之內。框架之內的物品無論再殘缺,看來也都完整的彷彿殘缺是應得的而甚至比完整更美。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無不自足完滿,而沿伸至鏡頭之外則帶給觀者無止盡的好奇。後面還有什麼?旁邊還有什麼?鏡頭也是真實--至少是某種真實--的紀錄者。於是在日後的催眠過程中它忠實的再現了戲中戲,看得讓人毛骨悚然驚懼不已。
  結識了友情的同時安娜也結識了愛情。一隻鳥在兩張畫布上呈現出殊異的樣貌,在安娜的畫布上那鳥光明燦燦,而在薩伊德的畫布上那鳥則暴戾滿滿。對比的大片黃與一小角黑還無法呈現那種震撼,畫布上恍若刀刻累累的堆疊起伏才令人驚覺力量之所在。
  面對著那樣的力量安娜流下淚來。她看到了一片從未曾見的風景盈滿視野。薩伊德恍有所感,而後乾柴烈火不可收拾。美好而熱烈的戀情。他們做愛。鏡頭由男視女再由女視男,當下觀者或許會感到一陣陌生的影像--嘿可曾看過男體柔順的躺臥床上而女體歡愉的高踞所上?由梅登的鏡頭,我們既觀男亦看女,而由片中女攝影師的鏡頭亦然。薩伊德的臉盈滿了女攝影師的框,一層一層的布緩緩自他臉上摘下,流露出的是存在許久的滄桑--那個時候開始安娜愛上了薩伊德,隨後他們一同進入梅登的框框。
Photobucket
  但那樣燒著的火總是不久便熄滅。在安娜一次嚴重的「看見影像」發作後,薩伊德悄悄地離開了安娜以及藝術村。沒有解釋原因--一直要到片子約莫尾端,那原因才扶搖直上。雖則,聰慧的觀眾可能已經猜到了。
  安娜的那次發作,讓她結識了美國催眠學家的弟子。他為她進行催眠,逐步的導出一個奇妙的事實,他們一步一步的揭開了安娜的前世,打開了她許久未曾作過(又或是刻意封印)的夢?
  遺忘總是有理由的。過去的記憶重現總是太殘酷。而安娜的記憶是十倍的殘酷。每一生,作為無名或有名的女人,她總是以各種殘酷的方式死去。觀者所看到的死亡幾乎都涵蓋著愛:無論是被愛又或是愛著,她總因此而死因此而傷,但卻從不曾放棄那樣去愛,即使會被那樣傷害。
  於是片子中間插入的倒數數字有了解釋。隨著安娜逐漸往更早的時日回溯,時間也同時前進著。她的催眠師愛上了她,而父親不久於人世。對於催眠師,安娜在此展現了某種冷酷與性愛分離的態度。對於父親,安娜則報以恍若無窮的悲傷。
  所以她逃離。逃到好友父親的船上躲藏起來要去美國。到了美國的她改變之大令人驚訝。梅登巧妙的呈現出三個聚落所展現的不同風貌。紐約是那樣的匆忙。到達的安娜捨棄了波希米亞式的風貌,轉而以暗色系濃妝呈現出她的憤怒。
  她是該憤怒的。在發現她的真身是印第安傳統部落女神,被男人背叛而慘死。以後幾乎生生世世都一如以往的重演--我寧願想成她的命運僅僅是一種象徵,象徵所有慘死的女人。但僅僅是那樣也夠讓人不寒而慄。
  但她最終找到了憤怒的出口。以一種輕盈的玩笑化解--雖然她又可能面臨暴力的威脅,但該說是世道終於走到了這一步:強者不再擁有毋庸置疑又或總是龐大的權力。第一次,她能笑著從暴力的陰影中逃脫出來--雖然仍免不了帶著累累的傷痕。
Photobucket
  而這毋寧是某種期待。梅登期待著其妹能輪迴下一世,並且較諸此世更加的幸福。
  最後我必須說,我真的很喜歡安娜的畫風。片中一段以其畫作風格展現各式死法的畫面雖然殘忍但的確令人驚豔。


感謝聯影Natacha以及卡蘿姊姊~


On this da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