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有點不好意思,我其實非常怕靈異故事。最誇張的紀錄是《見鬼》這部片,我才不過看了預告,但之後只要看到它的公車海報(貼在車屁股窗子上的)就覺得寶寶有陰影。那時候我有好長一段時間不太敢搭電梯(可我真的恨透樓梯了,真的。)
因為這樣,所以儘管《紅衣小女孩》上映時紅透半邊天,我心裡也覺得應該要去看一下,但因為太害怕了,於是始終沒有成行。直到這學期的課堂,想帶著同學們看一下台灣的藝文創作,才硬著頭皮挑了這部片--不怕不怕,有那麼多人陪著我呢。
一開始我是被嚇得夠嗆。《紅衣小女孩》的嚇人手法相較於好萊塢、日本或泰國的鬼片,其實已經收斂超多了,但我還是在很多地方被嚇到--不是導演嚇的,是我自己嚇自己。覺得「此處應有鬼」,但此處沒有;覺得此處應有「jump scare 」,但這裡沒有。
我自己把自己嚇得夠嗆。真的。
也因此,不難理解為什麼這部片收穫了許多好評--整體而言,它讓人入戲,而非出戲。故事的鋪排、演員的情緒都相當到位,也因此足以傳達恐懼。我一邊覺得頭皮發麻,一邊忍不住覺得很開心。
但這份感動在故事即將要收尾的時候整個崩盤了。我可以無視魔神仔下山擄人的橋段,可以無視明顯不是信奉基督/天主教的家庭在遇到髒東西竟然沒有想到去宮廟拜拜(這真的是台灣人嗎?),可以無視搜救隊帶沒經驗的家屬上山還沒有遵守熟手押後的法則,可以無視奶奶那句「他沒叫你,一定是真愛你」的詭異邏輯,但在我看到「嬰靈」這個元素疊加上去的時候……
我的感動全部變成怒火了。尤其是看到故事的後面出現了一家四口甜甜蜜蜜的芭樂劇情時。完全沒有如釋重負,為這家子慶幸的想法。我整個超生氣的。首先,在2010年後的當代還看到這個擺明了以汙名化墮胎的方式作為恐怖來源的手法實在很讓人倒彈。編劇在訪談裡提到「預設觀賞族群是女高中生」,因此做了問卷想知道她們最害怕什麼,結果是「嬰靈」。所以儘管他們也覺得「好像反墮胎衛教片」、「我們《紅衣》又把這個東西往回拉一點,身為一個知識份子會有點介意。」但還是用了。
看著這段,再看到底下「假的傳說才會用,因為不想傷害到被害者」。我只覺得這兩段排在一起頗有諷刺意味:有名字的被害者不可以被傷害,但可以傷害墮胎女性或潛在族群的精神沒問題。反正她們沒有名字,看到這部片被嚇到的話也只是她們自己的事情,誰叫你衛教不做好一點。
我不是說嬰靈元素不能用,但它可不可以被用的「新」一點?為什麼不是男人被嬰靈纏?為什麼怡君墮過胎就不想結婚、不想要小孩?出於愧疚感?出於愧疚感的話為什麼不是把小孩生回來?嬰靈就那麼想被生下來嗎?有很多新的方向可以開發,但劇組挑了一個最舊的。還用得很爛。
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主角」的轉換。在電影的前半,主角是何志偉,故事描述的是他與奶奶和女友的關係。奶奶有點不滿意女友為何遲遲不結婚,何志偉認為是房子的問題。但在何志偉失蹤後,後半段的主角役就神祕地轉換到本來只是背景人設的女友沈怡君。不是說我不喜歡沈怡君。實際上我很喜歡她,也很喜歡她在電影中呈現出來的形象,喜歡電影最終選擇她作為敘事主角的這件事。但是我也不得不說,作為後半段的主角,電影給她的刻畫明顯不足。沈怡君的家庭背景是什麼?她的家人是誰?為什麼不婚不生?觀眾通通不得而知,只知道她超愛男友也非常聰明,在沒什麼線索的情況下找到地點,甚至願意上山找人。再然後她墮過胎,深感愧疚。再然後她結婚了也要生了,跟奶奶超級和睦。這中間完全看不出來怡君最後願意結婚生子的轉捩點到底在哪。 相較於前面細膩的鋪陳,這個結局實在是過於機械而平庸。氣到我都不害怕了。
聽說第二集會照著這梗繼續演下去,我覺得我應該就會pass了吧。
On this day..
- 謎樣的雙眼 - 2010
- 奪命旅人/約翰.康納利 - 2007
- 血魔法之罪/吉姆˙布契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