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某日翻開《怒月》,原本只是想要看個一兩章輕鬆一下,沒想到就這樣看完了整本,直到天光。
還沒開始讀之前,我以為這是本獨立教戰手冊,但看完之後覺得並非如此--或者說,並非僅僅如此。這本小說總體的口吻帶著點疏離感,對話充滿了機趣,整體的節奏並不拖泥帶水,因而總的來說,閱讀的感覺頗為愉快。雖然在小說裡讀的到革命的艱困,但那些艱困本身彷彿自有樂趣。《怒月》像是一本回憶錄,且是一本成功者的回憶錄。過程中的不安、困難與徬徨註定了只是插曲,最終將迎來勝利的合唱--那是我讀這本書時所感受到的。
而雖然《怒月》寫的是殖民地獨立的過程,但海萊因並不滿足於將革命集團視為同心同德的一個存在。儘管剛開始這個集團只有三個核心份子,但隨著組織的擴大,知情者也將越來越多,而每個人所看到的不同思維面相,亦將左右著決策的成功與失敗。這個傾向在後期露娜臨時政府成立後越發明顯。原先身為機械工的曼紐最後成了國防部長,成了將軍,但即使是一開始便身為三人小組成員的他,到了最後仍不免發現被博士「玩弄」的遭遇。(反過來說,曼紐將這些事情寫成回憶錄的「故事」,難道不能被視為一種隱微的揭發嗎?)
對我來說,這便是組織集團本身便具有的陰暗。那些隱藏在完美的人格、正當的口號與不帶私利的行為下所遂行的為了「大義」的手段,到最終難道不會危害了整個目的,使得目的變質嗎?這是一個哲學與實務上永恆的兩難。而我得說,海萊因最終的安排有些取巧,特別是對電腦麥可來說。
麥可或許是露娜仔們所永有的最大外掛,也是他們最高的國家機密。麥可正是那樣一個手段,為了朋友想讓殖民地得以獨立的心願,麥可動用了各式各樣的方式參戰。但因為本質上他只是想討好他的第一個朋友群,因而露娜建國後,麥可的位置便越發詭譎--而當我正期待麥可會如何攪風攪雨時,整個故事便嘎然而止。於是麥可除了外掛之外似乎便無其他功用,這是我覺得最為可惜的一點。
提到麥可,有些小地方我想順便說一下。麥可的命名的確匠心獨具。不僅聰明、學識淵博、體積龐大,而且如同道爾原作所隱喻的,他就是政府。敘事者角色近似華生(夏洛克,就這樣不知不覺間的被消融掉了,一如麥可在福爾摩斯小說中一樣….?),而他帶來的懷俄明最終也成了他的老婆。以上要說穿鑿也的確是穿鑿,不過這是我昏睡時腦袋說的。
海萊因很明顯的想將露娜塑造為一個理想中的烏托邦。他們不是盡善盡美(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盡善盡美的),但他們的確接近盡善盡美。從婚姻的風俗到對外來客的規範,海萊因試圖呈現出一個有自我秩序的化外之地。不用說,他指的當然是美國,那個十八世紀受到壓榨而獨立的美國。
若說地球政府vs.露娜仔/開闊流放土地vs.罪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框架還不夠鮮明的話,那麼試試看最後讓露娜仔們一致通過的獨立宣言吧。提到獨立宣言與科幻小說,讓我忍不住想到了另一位大師艾西莫夫,在他的《繁星若塵》中,這份文件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事實上,對我來說,有些太過重要了。但由此,或許也可以看出這樣一份宣言,對於美國人精神上的影響。
最後我想提一下書名,原名稱為《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的確是頗為難譯的書名。但簡化成《怒月》好像又有點太過簡單且拗口了。日版的《月は無慈悲な夜の女王》感覺比較好。之前在貓昌的導讀裡看到台語版的譯名,異常的打到我的點啊!不過可能不熟悉台語的讀者便看無了。
*本書獲1967年雨果獎
On this day..
- 隨機文章 - 2007
- 六零年代動畫短片選輯/Jan Svankmajer - 2007
- 羅絲安娜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