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這樣的:
一段發生在十七世紀荷蘭黃金時期的懸疑故事,歷史場景安插在大畫家林布蘭的時代。故事從一個詛咒、兩件命案開始,兩名體面的阿姆斯特丹市民涉案,血腥駭人的命案現場,引起城內莫大騷動。
兩件命案都與一幅油畫有關,這幅看來平凡無奇的家族肖像畫,風格像是出自林布蘭,但畫面上強烈的藍色,並非林布蘭特慣用的顏色。被逐出師門的年輕畫家蘇霍夫,為了證實朋友的清白,再度投入大師林布蘭門下,並搬進畫室居住,企圖勘查其中的秘密。
故事曲折離奇,令人難以掩卷,從翻開書頁所描述的歷史詛咒事件,到林布蘭晚年的生活,作者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帶著讀者遨遊林布蘭的藝術世界。(摘自九歌文學網)
(我得說這簡介寫的真好,完全概括了整本小說的情節,節省很多時間。)
在閱讀《藍》的時候,困擾我的不是宗教之間的權威爭鬥,而是背景的過於簡化。讀布勞戴爾的《15-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時,覺得聯合省的政治、經濟與宗教議題非僅止於環環相扣,根本就是糾結在一起,無比複雜。幸好最後看了一下摺頁的作者簡介,若將之定位為給青少年看的歷史懸疑小說,那麼這樣簡化的背景也就自有其原因之所在。
聯合省,或者說荷蘭,是個非常有趣的國家。開始時它只是個「小國寡民」的地方,不僅小,而且窮,不僅窮,而且壞山惡水。英國人說這個地方「不及德文郡的一半」,寫《魯賓遜漂流記》的狄福嘲諷地談論這裡生產的東西「不能餵飽公雞和母雞」。但是成長到17世紀時,它卻已經取代了地中海貿易龍頭威尼斯,成為歐洲貿易與航海的重鎮,並且是人口最密集、宗教最多元、政治制度最難以理解的一個地區。以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地方為背景,凱斯納若要在這樣的頁數中好好的講述一個謀殺故事,勢必得削減掉一些知識性的敘述,然而因著這本書將林布蘭拉進來,意欲呈現出一定程度的「歷史」特性,這樣過度的簡化顯而易見的必然會是《藍》一書的致命傷。更別提最後凱斯納交代的、基本上不太能夠說服讀者的、該為這一切負上一定責任的「那一種解釋」了。
儘管如此,《藍》也並非難看的一本書,毋寧說是頗有娛樂性的作品。小說中洋溢著時代氛圍,由主人翁蘇霍夫一點一點的帶出就連台灣人也耳熟能詳的鬱金香熱、荷蘭貿易等等細節,配合上蘇霍夫對繪畫大師林布蘭的介紹,一幅17世紀的荷蘭樣貌於是模糊的出現在眼前。而精彩的、動作片式的追索經歷(儘管的確是冒昧無知,我看到蘇霍夫與酒友打賭他可以叫出待嫁小姐時,覺得這傢伙真是不謹慎到了極點)則位於畫中光亮的位置。
可惜的是,我較為偏好的,還是《夜巡》之後的林布蘭:光所在之處不再是重點,那些眼睛所看不到的暗處更加的引人入勝。這一點,或許彼得葛林納威的《夜巡林布蘭》做的更好也不一定。蘇霍夫,無論是作為畫家或是作為主角,依舊是個太年輕、太輕率的人物。
於是最終,《藍》的定位在我應屬於青少年讀物,或是不要隨著小說人物動腦筋的作品。作為過年期間殺殺時間的讀物,雖然沒有另一本講梅爾維爾的小說有趣,但卻也不失為順遂的作品。
On this day..
- 又見宮廷:聖旨到/衛小游;就是皇后/于晴 - 2009
- 樹狀語法 - 2007
- 聶魯達:〈早晨十〉 - 2007
- 聶魯達〈早晨 〉 - 2007
- 餵mero:聶魯達 - 2007
- 樹狀語法 - 2006
- 魔幻玩具舖/安潔拉˙卡特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