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想看一些本格推理,就買了鴨崎暖爐這本曾獲「このミス」文庫大獎(第20屆)的《密室黃金時代的殺人》。怎麼說呢,大概就是書如其名。確實是一堆密室,也確實穩妥妥黃金時代風格,然後確實是殺人。對很愛這些元素的讀者來說,應該是挺好看的吧。
如果是同道中人應該會覺得很感動,但對於一個以求真為價值之一的文類(特別是黃金時代風氣)來說,又顯得有點諷刺。我比較喜歡小說在講到「虛張聲勢」之前那個礦脈譬喻。畢竟「覺得沒有」和「虛張聲勢」之間還是有一條纖細但存在的界線。
回到小說本身,《密室黃金時代的殺人》最有意思的一點,應該是以法律為出口,拉出「密室」得以還魂的關鍵。在之後的小說裡,可能會看到許多依據或衍伸此一設定而來的發揮吧,以這一點來說,令人相當期待。
至於故事本身,其最大的優點是把黃金時代風格和輕小說做了一個滿有意思的結合與融貫。節奏相當輕快,故事相當平板,人物相當臉譜。使用諧音這一點雖然極致老爹笑話感,但由臉譜化的角度來看是很適合的操作。比較有意思的是擺脫了新本格對符號學的擺弄,真的單純就是標記化的這點,算是某種質樸的逆襲吧。話說回來,這種質樸感可真是貫穿全書,就連機械密室手法本身的手工感(?)與非詭辯意味地缺乏現實感也都令人夢迴大清。大抵忠實地傳遞了黃金時代黎明期的風格,只是在新世紀初再現的這一點,是恐怖故事,抑或是鄉愁再現,大概也就端乎個人口味與喜好了吧。單純以我個人來說,包含判例在內的密室設計,實在很難說服我有現代資源的檢警辦不出來。
小說為雙線敘事。第一線是「雪之館」與裡面發生的密室群,第二線則是以回憶為主,從青梅竹馬的角度去理解製造這個世界觀的「密室判例」。由於作者本身顯而易見地以經典為王,因此無論是在敘事手法或內容上也都百分之百地遵循經典路線--我本來是這樣以為的,直到密室判例線的最後竟然是開放式結局為止。必須說, 放到真.黃金古典時代,這顯然犯了大忌。
在與朋友討論後,覺得判例線其實有點可惜。它本身其實可以分成「無法破解的密室」與「無法證明犯人的犯罪」兩條繼續討論,但作者卻只用回憶殺的方式處理,更偏重感情線與角色建立的面向,使得這個判例儘管一鳴驚人,本身的存在感卻相對薄弱。
滿有趣的是這本奠基在詭計的「why」上,但最後都在處理詭計的「how」的問題。書末解說裡提到鴨崎訪談中自敘「可以的話希望能以推理小說為主,尤其是以犯罪手法(howdunit)為中心來寫作。夢想是能夠想出青史留名的詭計」大概也可以看出這種軌跡。是以, 就目前作者鴨崎對機械性密室的執迷來看,目前感覺此一設定在其手上的延伸,較大概率是純背景設定。話說回來,喜歡拿小說寫論文的傢伙們會怎麼延伸這個設定倒是應該會滿有趣的。
其他同樣令人感到本作終究是以輕小說為載體的段落,包括了雪之館線暴風雪山莊的橋斷之謎、主角之所以前往該地的不可思議生物(UMA)之謎等。第一個問題被隨隨便便地解開,第二個問題則根本沒有回應。
本作中,讓我覺得頗有興味的是諾克斯十誡與基督教十誡的對應與交錯。但單純是對應與交錯,而沒有要進一步論述的這一點,則免不了有種覺得烤鴨皮色金黃,一口吃下卻發現其實還沒入味的尬感。話說回來,本書不免俗地出現了密室分類。這通常是我最討厭的段落,但鴨崎的寫作卻相當流暢好讀。另一方面,本作很清新脫俗地沒有出現狄克森卡爾,但因為有諾克斯,所以這樣的缺席不消說是頗令人滿頭問號的。當然啦,小說裡也展示了碎片化的資訊時代,每個人擁有的資訊其實相當不同的這件事。因此沒有卡爾也不能算是什麼誇張的問題,就只是「呃 …… 」的程度吧。現在想想,說起來我對本書與其說是好惡,不如說「呃……」的感覺比較重一些。一方面我確實看到我本來想要看的東西了,童叟無欺。但另一方面,單以一本小說而言,這些東西也確實難以令我滿足地說一聲謝謝招待。儘管如此,鴨崎終究是提出了「密室再臨」可能性的作家。他未來還會端出什麼呢?或許仍值得期待吧!
*第20回『このミス』大賞発表:https://konomys.jp/archives/vol_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