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筆記

籠罩在大師的陰影下:黑曜館事件|時晨

《黑曜館事件》書封

 

 

 

 

 

系列名:數學家系列
ISBN13:9787549235612
出版社:長江出版社
作者:時晨
裝訂/頁數:平裝/253頁
規格:20.8cm*14.6cm (高/寬)
出版日:2015/08/01

讀得實在是有些慢了,且某種程度上,是倒過來讀的。在《黑曜館事件》之前,我先讀了後出的《傀儡村事件》。在《傀儡村事件》中,偵探陳爝和助手韓晉的關係已差不多定型,在本書裡卻是正要開始。

《黑曜館事件》的故事,描述因不耐教師工作,辭職後擔任編輯又遭公司倒閉,渾沌度日直到瀕臨破產邊緣的韓晉,在小學老友的介紹下與另一名頗有成就的小學同學陳爝重逢。後者托朋友之福,住在高級地段的凶宅中。韓晉老友說陳爝想找人合租,陳爝也中意韓晉,兩人就這麼湊到了一塊。韓晉因緣際會地發現陳爝原來是偵探。某日陳爝的大學好友古陽前來找陳爝,要求他為自己父親翻案。原來20年前,在古家別墅「黑曜館」中發生了殘忍血案,古父古永輝邀請來的五名賓客各以詭異的方式陳屍屋內,而古永輝則被人發現瘋了般奔跑在距離別墅五公里外的雪地上。那是五場難以解釋的命案,而時值冬日,周遭卻毫無出入的腳印痕跡。於是眾人推定古永輝就是兇手。

被推定為兇手的古永輝後來被送到精神病院,不久自縊身亡。古陽便是想請陳爝來翻此一案。看在老友與酬金份上應承下來的陳爝,拿到了古永輝生前寫下的童話故事。之後,他與韓晉到事發地點的黑曜館與古陽會合,發現古陽另外找來了魔術師、物理學家、犯罪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和一個管家。他要以這樣的團隊來洗刷父親的冤名。沒想到,慘劇竟然又在館內逐一發生……。到底誰是兇手?真相又是什麼?

本作是時晨的第三部長篇,也是「數學家系列」的首部作品。不知道是否因為如此,全書模仿的痕跡猶如小說中的油漆氣味濃重。開篇的情節,活脫便是福爾摩斯與華生的當代中國再現;手記與童話則源自島田莊司;最後,按書前的導讀與書後的解說,小說家顯然私淑艾勒里.昆恩多矣。

儘管我不能說我看得不開心,但無可否認地卻並不太滿足。究其因,我想那是因為這是一本籠罩在大師陰影下的小說,於是在每個轉角我都能看到許多鬼影各處幢幢。遺憾的是,這些鬼影並非作者特意設置下的巧妙致敬,而更像是熟習而後在不察下自然而然的流露。

在書後由陸秋槎撰寫的解說〈暹羅連體人會就此分離嗎?〉中,他深入地討論了本作中時晨之受昆恩與島田影響痕跡,並指出本作「幻想性」與「邏輯性」並未融為一體的問題。陸秋槎認為在《黑曜館事件》中,「伴隨著新事件的發生,作品被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前半是對童話的解讀以及大量圍繞過去事件的推演,這些推演並沒有給出什麼決定性的結論;後半則是基於新事件與新證據的推理,這一部分是徹底的前期昆恩模式。」他認為,這是因為立基於童話的文本解讀帶有強烈的恣意性,而與後半遵循昆恩要求「唯一解答」的窮舉路徑相互衝突。

這個說法相當有意思,也頗有解釋力。然而仔細想想,我倒覺得本書真正的問題或許並不在此。小說中的童話文本確實由陳爝提出了兩種符應現實的方式,然而其中一個過於荒誕不經(……仔細想想,倒是很可能出現在後來新過頭的本格裡)遭到排除,另一個則透過假設後案與前案為同一兇手,又藉由偵破後案落實此一假設等系列行動,回過頭來證成了陳爝推論的正確性。作者可以說已盡力達到幻想與邏輯之融合了。當然,這個嘗試是否成功,視個人喜好,會有不同的評價也是正常的。

對我來說,本作更具體的問題是出在寫作策略上。除了前人陰影過深外,小說本身的細節不足,才是導致幻想性與邏輯性彼此水乳難融的部分。具體來說,比如當翻案小組成立後,又意外冒出了偵辦過前案的刑警隊長趙守仁,補足當年發現屍體的狀況與相關細節。姑且不說趙守仁在提供資訊時明明先聲明了警方無法掌握死亡順序,偏偏在講述時又喜歡使用「第二個被殺的」這種隨便的講法,有警察(還是當年偵辦此案的警察)來到此處,本是美事,然而翻案小組竟無一有意利用這麼寶貴的資訊。除了陳爝還會去探勘案發地點外,其他所有人每天做的事情竟然就是聚在一起嚼舌根,你一言我一語地打消古陽為父平反的執念?好歹帶著警察去現場走,比對一下每個屍體的位置吧?也因此,比起專家學者,這些人影薄的像是待宰羔羊。

然後果然被宰了。也果不其然地驚慌。在這一連串的果不其然中,驚喜與驚嚇都隨之弱化。

更讓我無法理解的是,竟然連偵探擔當的陳爝也有這個狀況。他並沒有核對警方提供的偵查細節,也沒有針對警方的思路邏輯展開反思。舉例來說,按趙守仁的說法,警方顯然完全沒有考慮到藏葉於林的可能性。他們只清查了五人間有沒有共同的敵人。

類似的角色塑造問題,在陳爝的數學家身份上也發生了。本書承繼了古典推理喜歡吹捧偵探智力過人的狀況,又加上了現代社會中分科精細導致偵探本業也愈發朝向專家職人靠攏的潮流,將陳爝設定為數學家。這本是套路,但當我看到這麼聰明的偵探關在房間裡死命地想用公式解出館中誰的風險比較高的時候,我真是忍不住笑了出來。姑且不論公式合理與否(我就把它當成大數據概念看了),陳爝根本不認識其他人,是要從哪邊去判斷他們的風險?又談什麼係數的設置?更遑論使用公式計算這種說法了。

這時候我就覺得或許還是把偵探設成詭辯家風險小些,至少偵探的形象不會有遽然崩塌的危險。

與角色塑造過於隨意相反的狀況,就是出於公平性而對某些細節的特意強調。確實,回過頭看,會發現解謎用的所有元素都在小說裡了。然而這招要讓人驚豔的準則是,讀者一開始讀的時候讀不出來。我不敢說我都讀出來了,但真凶現身的時候我還真是一點都不吃驚。

不吃驚其實也還好,左右我可以自誇眼光過人。然而由於我素來缺乏猜兇手的興趣,因而我並不覺得這是我邏輯運作的結果。倒不如說,因為作者書寫狀況所透漏的線索,我下意識地便可以認定兇手了。

文本解讀或許確實有著恣意性,但就文學研究者的立場,我也必須說那個恣意性其實,呃,也沒有那麼寬廣,它還是必須滿足許多條件。但這是題外話了。

儘管《黑曜館事件》有著上述的缺點,然而作為本格愛好者讀起來倒也不覺得太過無趣。更重要的是時晨日後的創作證明了他並非就此滿足。 2020年,時晨出版了此系列的新作《枉死城事件》。此次陳爝和韓晉又會遭遇什麼謎團呢?我相當期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