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個角度來看,「小丑」作為一個代表性的惡棍,他的職業生涯在近年來可說是攀上了一種前所未見的頂峰。在提姆.波頓「蝙蝠俠」系列中,他不過是和冷凍人、雙面、毒藤、企鵝人、謎語人等蝙蝠系惡棍同處一片的眾多惡人之一,然而隨著在諾蘭的《黑暗騎士》裡對此一角色的深入挖掘,與希斯.萊傑的傑出演繹,他硬生生地超出了稻草人和雙面不只一個馬身。雖然在隨後的《自殺突擊隊》裡明顯地跌了一跤,但在陶德.菲力普斯與瓦昆.菲尼克斯的聯手挖掘下,《小丑》飛攀到一個超越了《黑暗騎士》的高度:在《黑暗騎士》中,小丑畢竟還是做為對照方出現的(儘管那內中的瘋狂或許過於吸引人了)。但《小丑》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小丑》是個起源故事,仔仔細細地講述了「小丑」之所以成為「小丑」的理由。
我仔細想了想,這或許還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一個起源故事。這件事有點令人感到悲傷:當所有的英雄奮起,竟皆不如一個凡人的墜落。我想到了一個朋友轉述的故事,他說他的一個影評人朋友拒絕為這部電影寫評,他說他覺得不應該鼓勵人去看這部電影。
我可以理解朋友的朋友那樣憂懼的心情。讓我們面對現實吧,閱讀與觀看原本就承載著教化的作用(否則你念什麼書呢?)然而同樣令人不安(或者放心)的是,一種米養百樣人,儘管每個人看到的可能是一樣的東西,我們的解讀卻不見得必然那麼一致。比如說,許多朋友都告訴我,千萬別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去看這部片,心情會更差。但我呢,偏偏就是挑了一個心情很差(因為太差了,基本功能都停擺,只剩下眼睛還能動)的時候,約了人進電影院看了這部電影。
我得說,看完之後我不覺得心情差。我只覺得過往漫畫裡那個神祕的、難以捉摸的小丑,在這部片裡紮紮實實地成了一個凡人。
《小丑》之所以令人憂懼,是因為電影以敘述英雄誕生的方式描述了這個反英雄的崛起。而它之所以引發共鳴,則是因為這個反英雄「燃燒一切」的模式契合了這個世界裡一股從未散去的怨憤之氣。看著電影中的小丑之亂,以及湯瑪斯.韋恩對於這些事件所提出的評價,不由得令人想起金融海嘯後風風火火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儘管暴力的程度或許遠遠不及)與反對這些運動的商界菁英樣態。
然而,這部電影的傑出之處,並不在於小丑之亂與真實世界的相互映照,而在於主角與事件既相連又乖離的那個距離:亞瑟在貧窮線與夢想之間的浮沉角力。他並不真的無家可歸,但為了確保生活卻得費盡氣力;他不適合做喜劇演員,卻夢想成為一個喜劇演員。除此之外,他還得對抗自身的狂笑癲癇、妄想與天知道還有什麼的疾病。他努力對抗過,他失敗了。沉到谷底的他,發現了世界的另一個樣貌:社會福利的削減,同時代表著體制中壓制能量的逐步衰落。
換言之,犯罪者被抓到的機率變低了。
所以青少年可以在暗巷毆打亞瑟、所以喝醉酒的金融菁英可以在車廂內騷擾女性、所以在車廂內殺死金融菁英的亞瑟可以逃過追捕……。亞瑟的「完熟」,展現的正是社會的逐步失序。這個失序的過程有著漫長的醞釀(電影一開始的「罷工清潔隊」),以及轉捩點一到,那斷崖式的崩跌,最終以小丑的黑夜狂歡型態出現。
當我看到小丑站在被砸爛的車子上彩妝起舞時,那瞬間我看到了亞瑟作為凡人的面貌。他在醫院弒母,在脫口秀的舞台上弒父,看似擺脫了生命中束縛他的一切,然而自始至終,他所渴求的依然是眾人的關注。歡呼或是尖叫,那都不是重點。看到這一點的那瞬間,說不上來是覺得欣慰還是覺得失落。在《小丑》的詮釋下,小丑不再無名無姓,不再起源無蹤,他剝下了他作為反派的那層神話外裳,也剝下了漫畫家們長年以來覆蓋在他臉上的濃重油彩。上了妝的同時,他卻卸妝卸的那麼徹底,那麼赤裸,那麼平凡。
同時走下神壇的還有湯瑪斯.韋恩。由於他與妻子瑪莎.韋恩之死才造就了布魯斯.韋恩踏上蝙蝠俠的道路,因此號稱是DC宇宙裡少數可以一直安息的角色(同樣可以一直安息的,還有閃電俠的母親。超人或蝙蝠俠要復活,只要澤塔射線或來個末日危機就可以了,但閃電俠的母親要復活,可是要搞垮一整個世界線)。也因此,他在漫畫裡的面貌總是模糊不清的。飾演湯瑪斯的演員布萊特.考倫(Brett Cullen)在接受採訪時說,「我看過其他『蝙蝠俠』電影,總是把他描繪得非常友善且成功,然後就死掉了,哈,可是這部電影很深刻研究湯瑪斯韋恩,我們劇組的想法是,如果你是一個成功的商人,你一定會拼命做一些事情來讓自己成功,有時並不是好事…甚至會有點殘酷,我認為他所表現出來的樣貌就是現實。」
說來也奇怪,儘管不那麼善良,但這卻是歷任韋恩爸爸的設定裡我最喜歡的一版。搭配上「小丑之亂」的背景,這個版本的韋恩夫妻之死也顯得更加現實而有說服力許多。大街上明亮的火焰中,小丑粉墨登場;而在暗巷裡灑落的珍珠,則造就了蝙蝠俠的誕生。光與影的多重倒置--布魯斯從華麗廳堂中的天之驕子,落為暗巷裡失怙的無助幼童,日後卻在陰影中崛起成為蝙蝠俠;亞瑟從大街上掙扎求生的淪落人,到燦爛火光中的抗爭象徵,日後卻成了帶來無盡恐怖的犯罪王子…… 小丑與蝙蝠俠之間互為表裡的關聯性,在短短幾個鏡頭裡表達的可謂淋漓盡致。
說也奇怪,在看完《小丑》之後,我最喜歡的竟然是亞瑟和布魯斯的這幾場戲。我想那大概是因為再怎麼說,我果然還是更喜歡蝙蝠俠吧。
On this day..
- 因為殘酷,所以美麗:華萊士人魚│岩井俊二 - 2013
- 著魔/土屋隆夫 - 2006
- Doctors/Anne Sexton - 2006
- 2002 隱地/隱地 - 2005
- 刺青殺人事件/高木彬光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