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描述美國在2029年實施司法改革,成立BIR(關押與釋囚管理局),利用SABOTAGE(沙盒策略通用系統)模擬犯人再犯的可能性,從而決定犯人的刑期。此套系統有效的降低(再)犯罪率,故各國紛紛前往取經。日本也不例外,根據SABOTAGE開發了日本版的SABOTAGE,「仙人掌」。
但此般和平並未維持太久。在美國,BIR的主管安德魯 . 基廷在某個善意的出發點下,開發了「碎片化建模裝置」,簡稱F.M.G。然而此一系統,簡單的來說,擁有癱瘓SABOTAGE的能力。F.M.G亦流傳到日本,使得「仙人掌」的進一步運用出現了危機。日本法務省官員新島亮子受命調查此事,於是找上了據稱五天內便可破案的私家偵探費美古。
費美古確實可以在五天之內找出涉案人是誰嗎?SABOTAGE的命運將如何呢?
本作為陳浩基和寵物先生接力合寫的作品。除了序曲和終曲外,共由四個短篇小說組成:〈SA.BO.TA.GE〉、〈T&E〉、〈E PLURIBUS UNUM〉、〈PROCESS SYNCHRONIZATION〉,所有篇名的字首縮寫就是書名的《S.T.E.P》。裡面,陳浩基寫的是發生在美國的〈SA.BO.TA.GE〉、〈E PLURIBUS UNUM〉,寵物先生寫的是發生在日本的〈T&E〉、〈PROCESS SYNCHRONIZATION〉兩篇。以下試著將兩作分開評價。
以下無爆雷。(塗黑部除外)
〈SA.BO.TA.GE〉由馬修.費雷的三篇犯罪自白開頭,解釋了SABOTAGE的運作原理。如果不看最後對馬修費雷的罪行解釋的話,本篇應納入犯罪小說的範疇。罪行解釋的段落雖然稱不上詭計,但卻是相當有意思的誤導。這篇奠定了沙盒系統的使用模式與理論基礎,同時為〈E PLURIBUS UNUM〉一篇中安德魯.基廷的癡迷理由(與讀者自身的被誤導)打下了相當良好的基礎。
〈E PLURIBUS UNUM〉從BIR主管安德魯.基廷拿著槍準備阻止一場即將發生的大屠殺作為開頭,倒敘他是如何「預知」犯罪事件的發生。透過沙盒系統的模擬,基廷偶然發現了羅伯特.亞當斯假釋出獄後可能犯下的案件。他為此寫出了簡稱為F.M.G的「碎片化建模裝置」程式,試著尋找不傷人而能解決此次危機的方法。結果卻是一無所獲。然而,他決定親自上場解決事件的決定,就是正確的嗎?本篇相當精采。其「推理」與傳統的「找到真相」不同,更接近不一樣的模型/理論套用,而獲得完全兩樣的觀點/結果。換言之,也就是視野範圍的問題。然而,與〈SA.BO.TA.GE〉相互搭配,則頗有對話之妙。
〈T&E〉與〈SA.BO.TA.GE〉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次反覆出現的是日本法務部官員新島亮子與T&E偵探社費美古兩人的相遇與偵查過程。「後半段卻急轉直下,以美古的超能力為中心,成了科幻小說。」(引號內部分出自〈PROCESS SYNCHRONIZATION〉的說明。啊啊,有自帶劇情簡介的小說真是太棒了(喂)。)坦白講,看到這邊的時候我其實有點傻眼,現在到底是怎樣啊喂!儘管結尾的超展開某程度上呼應了「沙盒」的「多重模擬」與序曲中的「巧合是樣本數的女兒」,然而以小說本身來講,科幻性無疑是高於推理性的。
〈PROCESS SYNCHRONIZATION〉的故事,是「現實世界」中的新島亮子,拿著〈T&E〉的故事找上了偵探費美古,以「劇本內容無論如何更改,均出現了費美古此人,故費的身邊一定有共犯」,引誘他一起查明造成「仙人掌」事故的犯人。這也同樣和〈E PLURIBUS UNUM〉有異曲同工之妙。彷彿為了彌補〈T&E〉的終局不夠「推理」,〈P〉的故事出現了相當紮實的本格詭計。以同步性作為詭計的核心點,是相當出色,且與小說本身調性異常搭配的思考。很有趣的是之前的冷笑話在這邊也被回收再利用,成為資訊量相當大的名詞。這點算是作者的惡趣味吧。
從此,或許大約可看出所謂的「傳接球」模式何在了。四個故事其實兩兩有著相似的架構,卻在作者各自的巧思下,幻化出不一樣的情節。統整來說,浩基的〈S〉、〈E〉兩篇,基本上可說是各自獨立的「線性」事件,而寵物的〈T〉和〈P〉則可說是「類環狀」事件。而若參照年表、序曲與終曲,則將發現此四篇事件其實在彼此之間,也有著相互影響的關聯。凡此種種,除為本作製造出精彩的對比外,同時也成功地統一了發生在美國與日本的故事,令全作有著渾然天成的一體感,可以說是相當精彩的四手聯彈。
本書的一體感,其來源除了上述的書寫邏輯的統一外,另外還在於探討主題的一致,也就是臥斧在〈辨識惡者是否不切實際〉與作者們在〈後記〉中均直率接露的「科技與道德」之問題。然而或許是因選擇的題材本身便會直接引人思索此事(幾乎都快要成為某種反射動作了,我說),因而小說本體在道德兩難上的探討其實不若我原本想像的豐滿。菲力普˙迪克的《關鍵報告》,其要點在於自兩個前提的相互衝突(「在犯罪發生前先制止犯罪,並逮捕將犯罪者」、「犯罪預測出現了誤差,犯罪不一定會發生。」)下,開展故事,從而探討相關的倫理議題。本作避開了科幻味更為濃厚的「預知犯罪」的部分,以科技味十足的「犯罪施行後防範未然」系統取代。然而《關鍵報告》中的關鍵問題仍在:預測機制百分之百的正確是可能的嗎?出錯了怎麼辦?但在《S.T.E.P》中,與其說故事本身回應了這個問題,倒不如說提出了「凡是存在的都可能出錯」的另一個觀點(也就是F.M.G小工具的出現)。某個程度上,可說是相當巧妙地閃避了《關》的大哉問。真正回應到此一問題的,似乎只有〈E〉和〈序曲〉與〈終曲〉。
本作提出/隱含的另一個問題,則是「而為了達到百分之百的正確性,我們又要犧牲什麼?」這邊,則感覺只派出了〈P〉的篇章作答。因而,比起「科幻/推理」的分類,更適合的標籤果然是「科幻推理」吧。此外,更可惜的是,「沙盒」系統所衍生出來的「罪/罰」的問題,幾乎毫無討論--只因為一個人「有絕大的可能」再犯,便無限期的剝奪其自由,這樣是正確的嗎?而又該怎麼定義什麼是「值得被無限期剝奪自由的罪」呢?慣性竊盜和潛在重大謀殺犯刑期相等,是所謂的正義嗎?
然而篇幅確實有限。在這樣的篇幅裡,塞入這樣的四個短篇,已然讓人深感飽餐一頓了。上述的討論,不過就是饕客酒足飯飽後大放厥詞之作。無論如何,浩基與寵物已經架構出一個羽翼豐滿的「平行世界」,也許我們可以期待再過幾年,他倆又決定攜手共鳴琴瑟(喂),在〈S.T.E.P年表〉之上再多添幾筆紀錄吧!
最後,我最喜歡的篇章其實是〈序曲〉和〈終曲〉。不僅彼此相互呼應的十分美妙,與四篇作品展開的對話也出乎意料的豐腴,可謂深得點睛之妙。
On this day..
- 命運的模型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