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拿起來,不知不覺就看完了的小說。相較於封面的鮮艷色彩,《轉轉》所呈現的卻是灰暗的社會背景:主人公年紀輕輕,卻已經遇到兩個破碎家庭:親生的母親拋棄他、親生父親將他送給別人收養;收養他的家庭也處於社會的邊緣,到後來,養父入獄,養母逃亡。他於是無依無靠的生活在都會之中,然後跟地下錢莊借了錢,還不出來。躲債,又被找出來。這時候,彷彿魔法進來插了一腳般,原先以為的討債人卻搖身一變成了神仙教父,說出:只要陪我在東京旅遊,就給你一百萬,那樣的魔法話語。而雖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為債所苦的竹村文哉卻也顧不得那麼多。
儘管有那麼陰鬱的背景,但小說的語調卻是活潑的--或者說,並沒有與背景呼應的陰鬱感。儘管是個年紀輕輕就背負著債務與不幸的沈重角色,但他所擁有的,感覺起來卻是個輕盈的心靈。輕的,空的,不在意的。這也時常出現在他與福原的對話之中。福原與竹村,恰好橫跨父-子的兩個世代,他們的對話無疑是某種切片,但在那樣的大都會裡,所存有的並非一個均質的個體,於是切片呈現出某種曖昧與微妙的氣味。
例如,小說裡,不時的說做色情業的女人是「天生喜歡露」,為了男人(對於清純)的幻想,才杜撰自己有悲慘的故事需要下海。期間的女性角色更是一個個以身說法,從福原的情人到竹村的情人,再三的強調他們的自願。然而與此相對的,卻是主人公為了錢,被迫進行這一趟旅程的事實。
這個時代的確是一個熱愛打破框架的時代,但打破之後到底要何去何從,卻是無法回答的問題。我得承認,在看這本小說的時候,很多時點我都會產生跟自己吵架的麻煩。像是小說裡富家子殺了自己爸媽再自殺的行為,竹山身為富家子的朋友,深具感性的說「或許,他砍的不是父母,而是他那顆破碎的心吧」的時候,一方面我可以瞭解那樣的說法,另一方面卻又覺得「啊啊真是受不了那樣的托詞,有本事自己出去闖啊混蛋!」。而福原與竹山兩人的對話中,與人有所呼應、有所想法的討論也不少,但到後來,一切終究是膠著在半空中的狀態。小說中的主角竹村與福原,橫跨了東京(編輯也用心的在書衣後面製作了地圖,服務不熟悉東京的讀者。),他們一人獲得了解答與金錢,一人獲得旅程與救贖,但讀者如我,卻是從未前進半步,僅僅盯著不熟悉的地圖,與上面那一趟畫出來像是問號的旅程。
On this day..
- 種樹的男人/讓˙紀沃諾 - 2005
納須彌於芥子。藤田宜永《轉轉》
一趟散步旅程可以見證到愛情、親情、友情的各式呈現,並反射自身境遇,最後或微笑、或悵惘地邁向終點──套一句眾人常說的話:這就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