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佛瑞˙迪佛是著名的暢銷小說家,他的故事以峰迴路轉著名,其中又以林肯/莎克斯這一個鑑識系列最受好評。曾有朋友跟我說,讀迪佛的小說時,往往會被他書中的主題所說服--主角是表意學家時,認為表意學無敵重要;主角是鑑識科學的警探時,便覺得鑑識科學是唯一值得信賴的道路;主角是筆跡跡証專業?那麼儘管如今寫字的機會少之又少,但依然會覺得筆跡這玩意真是異常重要的破案工具。這樣的感覺,不僅來源於迪佛每每出人意料的情節安排,還根源於他紮實的資料蒐集與安排的功力(當然,講到這一點時,請大家不要把注意力放在《綠猴子》上)。那是迪佛的長篇小說,那麼,他的短篇小說呢?
我記得很久以前我在《Mystery臉譜推理季刊》第一集裡讀過他的一個短篇,〈地道裡的女孩〉。故事我已經忘了,但感覺還記得。我記得那時候讀完,覺得這短篇真是太「傑佛瑞˙迪佛」了。精緻、曲折,彷彿一個長篇按照比例裁縮成模型一般。
但那就是短篇小說嗎?就是傑佛瑞˙迪佛的短篇小說嗎?我當時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直到讀了《傑佛瑞˙迪佛的黑色禮物》。迪佛在序言裡講述了他一貫的理念,關於作者與讀者那不成文的契約。但他加了註:「短篇只有三十頁,契約也截然不同。」
他的理由是這樣的:「(前略)不願讓讀者在長篇小說上花了時間、金錢、感情,最後因讀到陰冷刻薄的結局而氣結。……然而,(中略),讀者不需對短篇小說投注大量的感情。」於是他(可以)將「好人寫成壞人,把壞人寫的更壞。最好玩的是,我也可以把超好人寫成超壞人。」換言之,短篇小說裡將充滿了迪佛長篇小說中所缺乏的不確定性--好人不一定會得勝,或者,我這麼說吧,不一定會有好人的出現。
那是一個本質上就「陰冷苛薄」的世界,滿佈著各式各樣的惡行。諷刺的或許是,唯有在行惡時,才見識的到人有多會動腦筋。
迪佛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作者,他不僅懂得掌握讀者的情緒與閱讀的節奏,更重要的是讓你摸不清楚他的打算。那也是為什麼即使所有人都知道迪佛以情節曲折知名,也可以靠著頁數大法(手上書籍頁數剩多少)來猜測前頭還有幾個轉折,最終還是會被騙到心甘情願大呼精彩的原因。他最擅長的當然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技法(而且可能有很多隻黃雀),但讓他這一套不失靈的,則終究是根植於小說伏筆而做出的「多重解讀」。唯有如此,才能不斷的翻新轉折,又不會讓人覺得他在「畫唬爛」。在他的長篇小說中如此,在他的短篇小說中亦然。他在這十六篇小說中,除了上述的兩套基本功法外,另外運用了純熟的敘事手法,如倒敘、補敘、揭露身份……完美的滿足了短篇懸疑小說所要求的意外性。
本書收錄了〈沒有強納森的日子〉、〈週休族〉、〈服務費〉、〈美女〉、〈替死鬼〉、〈交集〉、〈三角關係〉、〈天下皆舞台〉、〈釣〉、〈夜曲〉、〈退而求其次〉、〈空白的賀卡〉、〈耶誕禮物〉、〈永遠在一起〉、〈松溪鎮的寡婦〉、〈高跪姿的士兵〉等十六篇小說。這些小說有著迪佛一貫曲折的特色(也難怪本書的英文名為”Twisted“,那確實是一個很適合的名字),但撇開了正義是否得勝的議題,使得每一步的閱讀顯得危機重重--結局是這樣嗎?結局是那樣嗎?誰才是真正的贏家?他又是誰?
很有意思的是這十六篇小說中,夫妻間的故事佔了將近一半。你殺我、我殺你,很難想像當初到底為什麼要在一起--婚姻不僅僅是愛情的墳墓,到頭來,它也的確讓很多人進了墳墓(喂)。這部份的勾心鬥角也是最具有娛樂性的--重點不只在於如何達成,還在於達成目標後要如何全身而退。〈松溪鎮的寡婦〉是個頗完美的示範。另外我想提一下〈沒有強納森的日子〉這篇小說,因為開頭時有點史蒂芬金的感覺(對,是因為看到開車加上緬因州),不過慢慢的,(因為沒有怪物)你就看到迪佛出現了。
其他幾篇與婚姻無關的故事則各自洋溢著不同的色彩,在這個部份,我最喜歡的是〈天下皆舞台〉與〈退而求其次〉。前者講的是莎翁朋友的故事,雖然略嫌老套,不過我蠻喜歡那種齊心合力的氣氛;後者則塑造出一個冷靜的檢察官,臨事不亂,讓我默默的崇拜了起來。
事實上,這十六篇小說裡我幾乎沒有一篇不喜歡的(或許除了〈替死鬼〉之外吧,但那也僅僅是因為投射的關係,並非小說本身寫的不好。)這可真的是有點難得的事情。我只能說,迪佛真的是很會寫故事的一個作家。拿起書來看,跟他訂下不成文的契約吧!我不能說這個約會比梅菲斯特的好,但是絕對沒有需要懺悔的後遺症。
On this day..
- 不安的軌跡/新雨出版合集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