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筆記,恰巧找到了十年前在真善美看《頤和園》的紀錄。因為遭到查禁,當時這部片一下子炙手可熱(要讓一件事情受歡迎的訣竅:禁止它)。當年的筆記底下,還有朋友M哀號著「好想看,好想看啊」的留言。現今看來,真是令人莞爾。
那些流逝的時光啊。
當年,我是抱著滿滿的興趣去的。禁片對我來說,已經是太遙遠的過去。難得有部活生生的禁片,不看怎麼對得起自己呢?然而看了之後,得說我真是不明白這有什麼好禁的。
故事很簡單,就是六四期間女主角余紅(郝蕾飾)與男主角周偉(郭曉冬飾)的愛情故事。他們難以忍受自己對於對方的索求,這股怒氣時時地衝擊著彼此,激情卻又不可能短暫離去。於是整片都充滿了angry sex:吵架、吵完之後做愛,做完之後又吵。就在這個輪迴中,六四發生了,燒起來了,結束了。中間再夾一堆導演電影喜歡的「富有深意的」鏡頭,像是水面上的波光粼粼啊,水面上的波光粼粼啊,還有水面上的波光粼粼。
嗯嗯嗯,這樣啊。
對於這部電影,我覺得最有趣的部分是我看了一部只有英文字幕的華語電影。於我而言,這部電影雖然有它想說的話(婁燁說,六四那陣子,不知道為什麼,大學生瘋了般在談戀愛。我想,那大概是因為自由的氣味聞起來是那麼的近,燃身的恐懼亦然。),但仍舊過於蒼白。太多無謂的性愛鏡頭(我甚至歸結出了公式:女人或哭泣或掙扎,男人上前緊抱順便被打個兩下,糾結在一起之後從幹架變成上床,然後顫抖的鏡頭,屢試不爽),太長。時代的悲歡離合似乎與他們無關,有關的只有難解的異性吸引。既然難解,那麼也不需要解釋。於是螢幕上男女兩人彼此掙扎,螢幕下的我呵欠連連,想著還有多久可以離開。
當時的我不了解為什麼片名要叫「頤和園」,甚至不知道頤和園到底出現在哪裡。後來才知道原來男女主角逛過幾回的大公園就是頤和園。但那個公園哪裡重要了?看完電影之後我仍無法理解。它就是一個普通的背景(或者,皇家庭園成為普通公園這樣一件「王謝堂前燕」的事情就是導演所想說的?)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我甚至無法理解女主角本身,無法感覺到她的困惑與掙扎,只覺得這人無病呻吟,紮紮實實的中二病。而游泳池裡無水的掙扎,意境上來說應該很美,實際上化成影像後只覺得可笑。拍的好的是另一個女孩子在柏林自殺的鏡頭,鴿子飛起,她微笑的後仰。
一樣是六四夜裡的激情,藍宇那一場肉戲讓我難忘至今。頤和園只換來「咦?還有啊,拜託不要算我求你了」的疲憊。但我喜歡這齣戲描寫的一些戀人相處,那些小動作非常真實。
為了要找預告,所以在youtube上挖到了這個影評。聽著聽著,我覺得我有點懂為什麼這部片還是頗受好評的原因。因為那是帶著非常特定的時空氣味的影片,但並不在我能共感的範疇之內。余紅、周偉和他們親友日後的遭遇,無非是中國一代知識份子的縮影。過往的(政治)激情,到當下的心如死灰,也是那一代人的心境寫照。這個歷程,台灣並不陌生,但當時的我仍然無法從中獲得什麼。相較於本片上映的五年前便已釋出的《藍宇》所給我的衝擊,我想這就是導演在功力上的差距吧。
拜如今網路發達之賜,現在要看《頤和園》已經不若過去那麼麻煩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尋。我則是很好奇,過了十年,我現在看到的會不會和當時不一樣呢?不知道這股好奇是否能成為我重看《頤和園》的動力。
On this day..
- 惡夢之屋/小野不由美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