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別:捷克。黏土動畫。
Jan Svankmajer是捷克人,1934年9月4日出生於布拉格,他大學就讀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修習木偶劇、導演跟舞台設計。1964年創作第一部動畫作品“The Last Trick”。他在學生時代即對超現實主義感到興趣,也涉獵了歐洲傳統木偶戲,並涉獵舞臺、詩歌創作、電影等。他在1964年製作了他的首部動畫短片《最後伎倆》,並於1970年加入捷克超現實主義藝術團體,並因此認識他的妻子,也是一名畫家的Eva Svankmajerova。他的作品不限形式和材料:麵包、木頭、陶器甚至演員也可被用作動畫的材料與元素。《紐約客》這樣評論他:「電影界被一分為二:那些從未聽說了Jan Svankmajerk的人;還有和他一起工作,知道他們遇到了天才的人。」他的作品通常也被歸類為超現實。
對於該如何詮釋自己的作品,Svankmajerk說「看我的電影不需要說明書,我的作品有不少意義,我寧願觀眾用自己主動的象徵主義去解讀。就好像心理分析那樣,人總有私自的秘密。沒有這秘密,就沒有藝術。」
而他自己則是「我對其他人的作品不甚專注,我的好友多數是詩人和畫家。電影導演我則喜愛布努艾爾、費裏尼、梅裏愛。動畫師專注於為自己建造的密封世界,一如玩賞白鴿以及飼養白兔的人,我不會視自己是動畫電影人,因為我並非對動畫技術感興趣;我製造全新的幻覺,目的只是讓日常物件回復生命。超現實主義存在於現在,而非與現在毗鄰。」他認為現代動畫家的盲點在於過於在乎技巧。但對他而言,故事才是至關重要的。法國的《電影手冊》則是這樣評論梅耶:「對於人生超現實的悲觀詮釋,只有文學巨擘卡夫卡可以和史雲梅耶相提並論……」。
《Faust》(浮士□)是Svankmajer1994年的作品,也是他結合動畫與真人的第二部長片。主角某天在街上拿到了一張奇特的傳單,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他破解了傳單的秘密,而被引誘到了一個地方。在那裡,他經歷了許多怪事(不過膽量真的很大啊,繼續往前走好像要打怪的電玩主角。),最後終於重演浮士□的故事,將自己變成了他,和魔鬼達成交易。
有趣的是,《Faust》雖是有所本,但Svankmajer並不是照本宣科的換個媒介搬演故事而已。故事在虛實之間交錯,也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交錯。電影《Faust》中有另一齣木偶劇《Faust》,木偶小丑可以把魔鬼耍的筋疲力竭(重複到讓人不得不覺得好笑的地步。),而聖經中無限美酒的奇蹟在這裡,除了成為主角的饗宴外,還成了映照出人性貪婪的鏡子。耶穌只是一張紙、魔鬼以手下假扮美女,更好笑的是魔鬼相當注重細節,拿了工具替手下開了一個小陰道,經過主角一番努力之後,繡花針反過來變成鐵杵了。這之間的嘲諷既好笑又尖刻。
結尾頗有輪迴的味道。也為一開頭與故事進行之間不斷埋下的伏筆作了個漂亮的解釋。
Svankmajer另外在1988年有部片叫《Neco z Alenky》(愛麗絲)、2001年則有自捷克民間故事改編的《吃人滴滴仔》。我真是很想看看這兩部片會出現什麼樣有趣的場景啊。此外他還有許多短片,看介紹也覺得很有意思。
除了拍電影以外,Svankmajer也寫詩。他最有名的詩是《稀釋接觸》。這首詩也是他自認最標準的感觸詩。
記得冬日
冷霜
解開紐扣卷起衣袖
燧石路
像滴水
變凍
油脂
像把剃刀
積攢起車的聲音
或是鋼琴聲
手指分成白色和□色
網球拍觸摸的夢
如同粗糙之物
不肯讓步
或許玉米由處女之地散過來
又或者一公斤的肝臟
沒煮熟
握在掌心
沒有恐懼
他們會送你一程
你光著腳,你看
足踝處有一滴血
On this day..
- 香氛筆記:The Ruthless Countess Dorothea//獸首之貓頭鷹│潘海利根 - 2019
- 給下一屆推理創作者的小紙條(3) - 2019
- 嚴密監視的列車/Jiří Menzel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