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看過《斷背山》,所以也不知道誰優誰劣。不過《斷》的步調想來要比《衝擊效應》要來的緩慢許多吧。《crash》音如其片,像是斷裂成了碎片般的一幕幕悲喜劇上演,種族歧視之外,連帶著映照了人生無常之感。
我不覺得它好看或是難看,只是拿來緩和一下情緒的時機不對。我恰巧唸完一本女性主義入門書,於是看什麼都不自覺得拿來和理論互相對應。又很恰巧的(畢竟,無巧不成話啊),《衝》就是會落入那種男性主義的窠臼。
《衝》對於種族歧視/衝突採用的方法是鏡般的反照。藉由一連串的事件/對話/人物心理狀態表達出來,然後將這些人物藉由巧妙的人際關係連結起來,使得片子不至於太過零散。主力仍放在白人和□人的衝突,但也稍微關照到中東裔和亞裔的處境(我得說,真的是非常非常的稍微)。這當然不免讓人覺得有些遺憾。或許這也反映了在美國,較有可見度的種族衝突在於□白之間的現實。
而由於它是採用多片段來觀照,因此每個支線的故事常常被打斷。演員故而需要很高的辨識度。而因為每個片段持續的時間都不長,因此觀眾只能像坐在咖啡館裡看人一樣,無法深入人物內心。我們只能依靠外在的徵象來判斷角色的心境想法。這或者是讓觀眾去思考的方法,不過總覺得影片中連細膩的歧視看來都很張牙舞爪。除此之外,感覺得出來它所要傳達的訊息不再只是單方面(如白人對□人)的歧視。相反者有之,□人與其他種族相處時的態度亦有之。(話說,我不是很了解那個china man被撞的段落是想表達什麼就是。)
它所選擇的角色相當多樣化:小商人、警察、混混、警官、檢察官、導演、(難民?)。但讓我不解的是,大多數主要角色都是男性。男混混、男警察、男導演、男店主、男工人。主要女性的出現只有四個,而其中兩個是妻子。檢察官和導演的妻子。影片中並沒有告訴我們她們有職業(或許就是家庭主婦吧,看起來,然而檢察官的妻子有女傭人,她是女主人而非主婦。)一個是波斯店主的女兒,她在市立殯儀館工作。再一個是工人的女兒。她,五歲。
和女性角色有關,且比較有意思的段落都和「性」有關係。□人警官和(西裔)白人女調查員之間、白人警察性騷擾□人婦女。至於父親替女兒披斗篷那段感覺起來就是為了之後父女情深預先鋪陳。
所以嚴格看起來,《衝擊效應》除了要大家正視種族歧視的問題之外,還順便要大家忽視女性受種族歧視的困境?或許女性所身處的場域更加複雜,而難以釐清她們所受到的歧視是和性別、種族、階級還是權力結構有關,但完全忽視也太過離譜了!特別是□人導演的妻子。她在受到白人警察的性騷擾之後,晚上對丈夫發脾氣罵他沒用,隔幾天去求和時卻是告訴他「我在被性騷擾的時候,更痛心的是覺得你的尊嚴被踐踏了。」
喔,是這樣啊?
再者如珊卓演的神經質妻子,她發現自己原來很歇斯底里的段落和與南美裔女傭的和解….都很假(不是珊卓演的不好,是這種安排根本一點說服力都沒有),我覺得。
我不滿《衝擊效應》試圖處理種族歧視問題,卻只處理了男性,而忽略了女性,彷彿她們全然的置身事外,與這一切毫無糾葛。然而事實上,我們知道並非如此。
《衝》還是有它的優點在,一些地方的的展現,如好警察最後還是因為過度緊張就成了殺人犯、警官屈服於壓力之下放棄對真相的追求等等,在很多地方展開了「是種族歧視、權力壓迫,還是就事論事?」的辨証之類的反覆詰難。
On this day..
- 真相的另一種可能:猶大之窗/約翰˙狄克森˙卡爾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