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書隨筆

出生在她方/約翰娜

tjgy94w8zmc04s84284x84.jpg

  偶然在圖書館看到,便借了來。看到後面的簡介,覺得很有趣。作者約翰娜的父母是荷蘭人,成長的地方在法國,出生的地方在台灣。而她在哪出生,憑的是她爸要選哪個地方做研究,因此,可能會是奈及利亞、印尼或是其他某個地方。但是她生在彰化。


  很難想像,那個洲際航行仍是輪船的年代,漂洋過海需要多大的勇氣,而捨棄了熟悉的故鄉,到了「她方」,重新適應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背後又有多大的動力?約翰娜的父親有著研究計畫,但母親呢?她淡淡的帶過「就是嫁了去」。
  帶著一張六零年代的地圖、一本《娜嘉》(書中引用的文字首次讓我想去讀讀這本書)、幾張相片,還有滿腦子莫名所以的「鄉愁」、時不時在夢中糾葛的神祇鬼魅與蜿蜒流淌的家庭史暗流。
  這是本漫畫書,因而大部分是以圖畫的方式呈現作者的思緒。看著,恍然覺得一股熟悉與一股陌生。熟悉的是那些畫面,陌生的是透過這種歐洲風的漫畫方式去看。
  幾度我覺得和這個歐洲女子很接近。當她提到,她曾經只會說台語,但現在卻早已忘記。我也是,上台北之後一度還需要國語翻譯,但如今說的台語已是「破破爛爛」的了。當她提到,迎神隊伍時那種疏離與熟悉,我不久前才經歷過。春節過不久,家附近的廟宇開始籌組八家將等遊行隊伍。那天我出門,站在巷子口,對著隊伍看了很久,才驚覺已經相當久的時間沒有好好看過一次遊行了。不是在上課,不然就是端坐車陣中,只覺得不耐煩。但在那個下午,隊伍經過我面前時,看著那些高大的人偶搖搖擺擺的走過,神經竄過的是一股敬畏與感動。
  這種感動,在後來慢慢走到圖書館的路上,一直持續到播著英文流行歌曲的一卡車與指南宮雄壯的儀隊唱著《中華民國頌》的時候就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瞠目結舌與某種程度的憤怒。
  感覺一種失落。在我終於能以「民」而非以「俗」的眼光來看「民俗活動」的時候,卻發現它已經不復以往。
  那和拿著一張舊地圖企圖走訪故居(們)的約翰娜有什麼不一樣呢?
  《生活在她方》中,有幅圖讓我覺得特別親切。那是一格,格子裡裝著兩個女孩。一個想是小時候的約翰娜,另一個則是不知名的台灣女孩。而約翰娜的樣子,怎麼說呢,就像是我小時候的照片。她的髮型、衣服與神情,都讓我聯想到小時候的照片。另一個台灣女孩,倒是比較有那種照相時仍然嚴肅的神情。
  她從北到南,走過一遍尋訪之旅,走過父母親住過的北投、台南、出生的彰化。解開了纏繞不去的鄉愁,飛回法國,再次體會「現代的時差」。
  自金石堂網路書店摘取四張圖片,僅供試閱。
2029472429063-01284x84.jpg 2029472429063-02284x84.jpg 2029472429063-03284x84.jpg 2029472429063-04284x84.jp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