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是理想的殺人方式,那我還蠻想回過頭走回柏拉圖的洞穴。性與暴力披上ACG的外衣,毒藥並不會因此變成甜美的糖果。風格倒是從頭到尾一致的,那就是無止境的混亂與迷亂。
很快的就能夠翻完了,但留下的也只有混亂。那麼多的翻轉雖然不是在容忍範疇之外,但總覺得太多了。讓我忍不住覺得,這是馬戲團吧?
最近家人接二連三的碰到暴力事件。有口語暴力(在加油站被工讀生侮辱)也有肢體暴力(飛車搶劫),親耳見證小老百姓對執法人員的不信任。回過頭來看ACG,還有那些被我歸類在腦殘的連續劇(兩個理髮廳之間的逞兇鬥狠?!拜託,請不要笑掉我的大牙),我忍不住要作那些以前被自己厭惡的舉動,去想,會不會就是這些耍帥耍狠的演員、角色,讓那些小鬼(啊,我也有資格叫他們小鬼了。)以為這就是整個世界?
看看猜火車吧寶貝。就算是狂傲不羈的喀藥者,到頭來還是選擇放棄毒品,選擇去選擇一個車子、一個房子、電視機與冰箱的生活。
回到書。這個家庭是怎麼一回事啊。那麼多人,那麼多赤裸的混亂(我最近有個奇怪的信念,人終究是混亂的。但那些混亂是隱密而不為人知的。)一看到這種設定,基本上我就放棄去找合理的探求了(雖然說,整個情節架構都還挺合理。)
中間,公彥在那裡尋找意義的一段讓我覺得很無趣。我個人比較喜歡那種堅定的虛無主義蒼白少年、熱血青春的博愛主義少年、頭腦冷靜的思考型少年,至於混亂的少年--我自己就是了,並不需要在書中重新經歷過一次掙扎。
總之我覺得中間的情節如果參考一下《猜火車》也許會比較好。那樣的畫面會乾淨而冷冽。不過話說回來,也許作者就是要這樣表達他的混亂,充滿了困惑、血、暴力與性的場面。
我忍不住想到台北電影節裡放的實驗影片。看過《鬼畜大宴會》嗎?這大約是那部片的青春文字版吧。
還有,不要把clamp扯進來。雖然不能說不相似,但感覺質上就是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