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書隨筆

青蛙堂鬼談/岡本綺堂

2018610360658b.jpg

  雖然是「鬼談」,不過卻一點也不恐怖,讀完後比較多的是迷惘吧。


  我覺得,鬼故事的來源大約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具有教訓意味/歷史意義在其中的,一是對不可解的現象所作的闡述,還有一種是文人創作(實在不太想承認還有一種是親身體驗,因為我還蠻怕鬼的)。《青蛙堂鬼談》自然是屬於第三種,不過這只是我私人的分類法就是。
  第三種故事多半又是從第一、二種衍生而來的,因此在看第三類鬼故事的時候,我會去猜想這些故事的由來,再看看作者加入了哪些元素,又刪去了哪些章節,感覺起來蠻有趣的。
  這其實是個新興的習慣。這學期上了(古代)小說選,報告的主題是《杜子春》這篇小說,我們小組於是去找了它的前身與後世,如《蕭洞玄》、《杜子春三遊長安》、《杜子春》(黃春明、芥川龍之介)等等,並比較它的流變與意義,從中得到不少樂趣。因此在看這本小說時,由於它一點都不恐怖(故事比較接近不可解的範圍,說故事的人一再強調的,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我也不知道啊」,而不是「好可怕、好可怕」。),所以就很容易去揣想之前的淵源。
  故事本身其實有點平淡。與其說是鬼故事,倒不如就只當成怪事。張力不若《嗤笑伊右衛門》或是《巷說百物語》。然而這種平淡的氣氛似乎就是作者刻意要經營出來的。對於我這種又怕又愛的人來說,倒也是另一種不錯的選擇。
  說到鬼故事。不可不提的就有夢枕貘、京極夏彥、今世子與波津彬子。後兩者畫的是漫畫,主要作品分別是《百鬼夜行》與《雨柳堂夢語》,兩者呈現出來的感覺與《陰陽師》有些相似。京極的感覺就比較激烈一點了。
  總之,我還是覺得若是做這本書的報告,把書中提到的類似怪談做成系譜,去看作者的□減,那種樂趣絕對大過單獨看這本書。不過我對《新耳袋》之類的書的興趣還有待加強就是….。


On this da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