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試讀
剛拿到試讀本時,一整個就是覺得「媽啊,好厚!」想到將近年底,有那麼多事情要完成,忍不住懷疑是否來得及在時限內看完。
然而,迪佛畢竟是迪佛。《沉睡的娃娃》僅僅讓我花了兩天不到的時間便順利食完。更難得的,是讓我暫時放下了年終令人無力的報帳作業--相信我,夢到越獄的殺人犯絕對比夢到被退件的報帳單要好那麼多。
《沉睡的娃娃》故事一開始便展現了其鬥智的本質--培爾如何越獄,而凱瑟琳如何透過「表意學」來探測培爾的思考模式,探測他的謊言、行動乃至於心理。如同串場出現的林肯˙萊姆,凱瑟琳對於那些表意證據也都相當小心翼翼的對待。一舉手、一投足,每一個投向世界的眼光,乃至於自身的穿著打扮,這其中所需的精密嗅覺,完全不亞於微物證據。
《沉睡的娃娃》一書中,最引人注目的大約便是「表意學」這個名詞。不同於微物/唯物鑑識,表意學倚靠的是對於人類習性的觀察與判斷,而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這項能力--可以察覺到語氣是真心又或反諷,依據肢體語言判斷互動的程度……於是在小說中,可以看到「家族」成員之一的「小老鼠」對於培爾的性格判斷,與後來凱瑟琳所得到的結論一致,而這是你在林肯˙萊姆系列中難以得見的(想想,加害者集團成員來跟萊姆討論紐約的塵土?)。
那麼,如果表意學如此普遍,凱瑟琳的專業又在哪裡呢?
我想,是在於判斷一個人,乃至於一項動作的時間。
無論如何,迪佛的確將凱瑟琳這個角色發揮的很好,而其分析的武器表意學也沒有像《千里眼》一樣淪為「眼睛看左邊就是說謊,看右邊就是怎樣」莫名其妙的教條結論。唯一的缺點,或許在於迪佛為了凸顯表意學,而設計了一個鑑識科學基本上派不上用場的案子(忍不住想如果是萊姆來辦案的話,肯定又會挖出很多奇怪的玩意)--就連嫌犯的類型,感覺起來也大不相同。
不過迪佛在描寫表意學上所用的手法,倒是與萊姆系列的相差無幾(呃……這就是模式XD)藉由主角的思考將重點歸納成幾大項,在不同的章節運用類似的基本技巧尋找方 向等等。藉由重複描寫,讓讀者熟習並理解其效用。
最後還是要推迪佛不愧是迪佛,明知道他是翻轉大師,也有了心理準備,但當他到處翻翻轉轉時還是不由自主的被牽引了過去。我特別喜歡關於曼森的那些段落,這樣的思考方向相當有趣。而培爾所夢想建立的「家族」,乃至於一路上所見的那些可輕易被他所引誘的人們,則越看越讓我覺得恐懼。那些人充斥了那麼多不滿、那麼多漠視、那麼多缺乏。
而他們也可能就是我們。
據說《冷月》是凱瑟琳與萊姆合作的案子,看完《沉睡的娃娃》之後突然覺得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讀這本小說。萊姆的壞脾氣或許是他的某種魅力,然而在忙得不得了的時候,看著凱瑟琳在多重壓力之下生活似乎更能提昇處理事情的效率(←其實是想看小說的藉口XD)
On this day..
- 憤怒的城堡/亞歷山卓˙巴瑞科 - 2005
SECRET: 0
PASS: 74be16979710d4c4e7c6647856088456
哈,我喜歡凱瑟琳。
SECRET: 0
PASS: 74be16979710d4c4e7c6647856088456
我也是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