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日誕生的天使》是愛川晶以失憶症為架構所建築出,迷宮也似地長篇。開頭,便以激情的文字描寫達成良好的懸疑效果--高潮之後的女子突然發現自己失憶,而倉皇的逃離陌生的公寓……她是誰?又是為了什麼而到了這個地方?而方才那個與她做愛的俊美男子又是何人?一連串的謎團在行與行間不斷的冒出,恍如天上飄下、難以停止的雪片。
愛川晶藉由失憶,巧妙的將一連串情報知識塞入小說之中。然而對我來說,這種手法稍嫌匠氣(或許是因為我怎麼樣都無法記住柬埔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的緣故)。男子的健忘症令人想到這幾年紛紛冒出的類似設定,如小川洋子《博士的算式》、荻原浩《明日的記憶》等等,皆意在探索人之存在的根柢。沒有了記憶,人就將無所適從。而就算是再想要屏棄的恐怖記憶,終究也是固定我們人生座標的重要錨點。愛川晶或許也這樣覺得,因而在《六月六日誕生的天使》之中,各式各樣關於過去的「恐怖的記憶」於是如同遠處鬼火般閃閃而現,直到最後太陽終於升起,使得讀者得以一窺全貌時,我們才得以了解那些鬼火原來是深夜作業的漁船,而那些濺水聲,則是他們在□暗中交會時所乍現的跡象。
除了記憶之外,《六月六日誕生的天使》另一個特點,在於其對於「愛」的探討。然而此處的愛,多半表現在性愛與「事後動作」上。三不五時便是上床然後高潮的場景,對照到最後的結尾,無論愛川晶是否有意,其所表現出來的,對「何謂愛情」的諷刺性其實是遠遠超過於小說或書名所欲表達的那般羅曼蒂克。
或許更有意思的是在於《六月六日誕生的天使》一書中,作為謎團核心的男子始終是個謎、是個被觀察的對象吧。男體,在他的筆下遠較女體更為豔麗。
愛川晶於《化身》出版中譯本時,曾於中文版序中特別提到
「作中主題『找尋自我』卻有另一番意義!……『我是誰?為何目前存在這裡』這種自己平常很清楚的前提,一旦在某種契機下崩潰時,人該如何去找尋並親自挽回呢?」
綜上所述, 「記憶」與「愛」--或至少是「渴愛」--或許便是愛川晶所挖掘出的、終極的解答吧。
On this day..
- 199級階梯:玻璃瓶裏的秘密/米歇爾˙法柏(Michel Fabers) - 2007
- 照片是時間的鏡子:冰島犯罪現場Jar City/Baltasar Kormákur - 2007
- 死亡是我的領域:詩人/麥可˙康納利 - 2006
- 新童謠兇殺案/今邑彩 - 2005
- 角落裡的老人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