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火星》的時候,我找到了七年前留下來的書籤。那是中學女生會喜歡的那種書籤:一片你說不出來是什麼植物的葉子,刷掉了葉肉之後再將殘存的葉脈染成奇怪的紫色,然後放在半透明的白紙前方,裝在透明袋子裡,再在袋子上貼小巧的銀字貼紙,最後被細心的放在《□火星》之中。
現在的我依然夾書籤,只是用的書籤改成隨手可拿到的東西,通常是一疊印著明細的發票。
時光真是驚人的玩意。在人生之中如此,在火星三部曲中也如是。隨著時間的變化,「□火星」漸漸的出現了。而六一年的災難與革命到頭來只是整個人類體系崩毀的一部分。後果則是清晰可見的:變形跨國公司(我要抱怨一下,這個譯名有點怪,很容易讓我想到變形金剛,囧)仍舊掌控了大部分的資源與地表,那些革命份子則「地下化」了--真正的地下化,他們有許多人躲藏在火星的土地之下。
《□火星》中的敘事者開始多樣化了起來:首百們的第三代火星子孫、變形跨國公司的間諜,當然,首百們也繼續發聲。地球與火星的關係在這本書中被描述的更加清楚,而透過那樣的敘述,地球所面臨的危機也就越發清晰。是否要為了地球的危機負責?或是僅僅提供地球人協助,甚至撒手不管?也就成了火星地下份子們辯論的焦點之一。
在那樣的辯論之中,許多議題都被提出來討論:多元文化如何彼此尊重?真的有「普世同意」的價值觀嗎?火星的面貌該是如何、需要被改造到什麼程度?火星與地球之間的關係該如何解決?在這些論爭之中,各種身份與差異紛紛浮現--波格丹諾夫份子、紅黨、第一火星、廣子--他們有所共識,但差異似乎更加明顯。
羅賓遜對於兩場大會都有精彩的描述。薩克森參加的研討會到最後已然偏離科學之爭,而將資料用以服務立場(這與《危基當前》的論調不謀而合);而地下份子(辯論)大會則顯現了各種思想的論戰--坦白說我還挺想參加的。想必相當有趣--雖然最後的結果對我來說還是稍嫌樂觀了點。
在《□火星》中,隨著紅火星的□化,紅黨與□黨的勢力開始合作,也開始出現裂痕。這樣的裂痕以一場洪水結束,一如《紅火星》災難的最後。「在地思維」理念的提出,與方法論不同的團體的結合或許是□火星的主題,卻也隱含了意見不同的未爆彈。在《藍火星》中,這樣的衝突或許會更加的激化。火星,因而必須同時面對外在與地球母國的戰爭,以及內在紅□兩黨的對峙。登陸首百同時必須面對老朽的自己,與昔日同伴的幽靈。
火星的歷史,又緩緩了翻開了一頁。
tags:烏托邦、火星殖民、地球化工程、外星人、夏日傳說
On this day..
- 擺渡人/蘿絲瑪莉.歐貝(2/30) - 2007
- 書摘:綠火星 - 2007
- 一個人向世界發出聲音--但世界未必回音:30 天 - 2007
- CLT/弗雷□.瓦格斯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