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裡面臨了一個矛盾且尷尬的問題,……,每個人都必須穿制服,但同時又必須拒絕穿制服,以免自己珍貴的獨特個性遭到抹殺。如果不肯穿的和別人一樣,就會遭到嘲笑,實際上也沒有人願意在公眾場合中穿得像個傻瓜或怪胎。……,但一般人因自己獨特衣著能夠吸引別人目光而暗自竊喜的心態,恐怕也永遠不會改變。
一個人除非選擇以軍事或宗教服裝掩蓋自己生理上的獨特性,否則就一定會面臨這種內在的衝突:一方面希望突顯個人特色,另一方面卻又希望能夠融入人群而不受嘲笑。
很輕鬆的一本讀物,像是專欄的集結,以一篇篇輕薄短小的文章,集中火力描繪當代制服--尤其是軍服的演變,及其所造成的影響。
福塞爾在《愛上制服》中,從衣服的剪裁下手,次則論及歐美各國的服裝的流變及其影響。其中講述納粹□國的篇章尤其精彩。而如同納粹思想如今仍陰魂不散一般,他們所崇尚的一些標準至今依然不墜。對於美國,福塞爾則認為這與戰爭型態的改變,以及歷經了獨立戰爭、南北戰爭、拓荒乃至於二戰將領的偏好皆影響了當時的軍服型態,其中的一些觀念至今留存。他也論及服裝與其社會性的關係,包括了民眾對制服的反應、制服又是如何運用剪裁及其背後的象徵意含來營造出一個吸引人的形象等。而戈林乃至尼克森在服裝上的誇張舉動,更加顯示了制服對人獨特的吸引力。
然而,本書卻也不是沒有缺憾。首先,如同福塞爾自己指出的,《愛上制服》的描寫重心在於男性,或者說偏向男性的職業。當中雖然不乏對女性制服的描寫,但份量顯然不足。這點,由於作者坦承道「我穿過許多制服長褲,也束過不少帆布腰帶,可是從沒穿過洋裝,也沒扣過吊帶襪。」因而只是小小的缺憾。但另一方面,福塞爾對於軍服、牛仔褲與宗教服飾所呈現截然不同的性意涵,在某些章節似乎注意的過份,以至於提及穿著鬆垮的潮流(以牛仔褲和籃球褲為範本)時,似乎覺得這是另一股「反撲」的清教徒禁慾力量,而忽略了實際上這可能與□人社經地位的改變更有關係(事實上,「穿著□鬆」並不代表就毫無吸引力,以籃球衣褲的鬆垮來說,或許反而呈現了另一種窺探/被窺探的可能。),依此脈絡,則這股力量又是如何形塑出另一套不同於白人穿著美學的標準也未曾提及。
雖則如此,《愛上制服》仍是瑕不掩瑜的一本書,兼具了輕鬆與深度。它不是《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那種讀完之後感覺能知道一切的書籍,而是屬於另一種:讀完之後會出現更多的興趣與疑問,有待後續的追尋。
On this day..
- 火鍋料之起司球 - 2019
- 蝙蝠俠:開戰時刻/Christopher Nolan - 2010
- 詩般的殺意 森博嗣 - 2005
SECRET: 0
PASS: 74be16979710d4c4e7c6647856088456
我也覺得這本很好看~
SECRET: 0
PASS: 74be16979710d4c4e7c6647856088456
[絵文字:v-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