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完《死了七次的男人》之後,怎麼可能不對西澤保彥的下一本作品《人格轉移殺人》感到興味盎然呢?
《人格轉移殺人》的一開始,便由艾克洛博士出場解釋這個神奇的設定:這個設施會強制使進入其中的人與人之間產生人格交換的現象,而這個現象會不定時的發生,一直到其中一方死亡為止。目前尚無法確定這是誰、在什麼時候、懷著什麼目的而興建的,對於其中的科學技巧也無法掌握,僅僅知道這個人格轉移的現象(書中稱之為「化裝舞會」)會不定時的發作,唯一已知的規則,便是人格轉移是有順序的。會依照ABC→BCA→CAB→ABC的方式輪流交換人格--亦即,在一個輪迴後每個人的人格都會回到自己的身體,然而停留的長短卻是無法預測的。這樣的「無規律性」讓「人格轉移」這個老梗有了新生命。
而書中開頭,艾克洛博士非但解說了這個機器的運作模式,更與賓荷斯特小姐展開了一場相當有趣的形上學討論。學派如何暫且不說(無論如何我實在無法接受有個「實體化人格」啊,那啥鬼?),當我看到戴夫指出「前提是否就有問題呢?」的時候,突然覺得有股好熟悉的感覺……大約就像是看到星矢大絕招「天馬流星拳」的時候一樣吧。
接下來,在一陣鬧劇和一陣驚天動地的地震之後,萍水相逢於小漢堡店的七人組們便體驗了(不幸)的經驗。昏睡了兩天的苫江利夫一醒,便發現自己被安置在一個畫有大大的「4」的房間中--這時候的他還不曉得自己的人格已經不在自己的身體裡了。
隨後在一陣混亂後,苫江利夫等人終於明白了自己的處境。然而,如同封面上的摘句「可怕的想像便誘發了更為可怕的想像」--單獨被留置在收容設施中的六人之間,爆發了連續殺人事件……。
是「誰」做的?又為什麼要做?《人格轉移殺人》維持了這兩項推理小說中的重要元素。「如何做的?」在其中雖然顯而易見,但卻也是重要的線索。加上,還得認清楚「誰的人格在誰的身體裡」--坦白說,我很佩服苫江利夫,真了不起。
西澤保彥在這本書中大量的運用了自嘲與嘲諷,因而讓小說讀起來相當的具有娛樂性。苫江利夫和艾克洛博士是前者的代表性人物,自覺意識高到發飆時別具有娛樂的效果。而「化裝舞會」不定時發生的特性,則讓驚險的謀殺現場成了滑稽的舞台。西澤也同樣的善用文字技巧小小的誤導讀者一番。隨著劇情的推進、主角邏輯的推演,意外的也有(雙重)一案多破的效果。這一切加起來,讓閱讀《人格轉移殺人》成為一種美妙無比的經驗。
我唯一無法理解的,就是博士隱藏人格轉移儀器的理由。人的確會拿機器來做壞事,但也不只是會做壞事而已吧?如同書中所描述,當體驗過不同年齡/性別/人種/健全與否所帶來的差異之後,人是不是會多一些同情與包容,而非誤解與嫌惡?形上學的辯論結束之後,倫理學的議題,或許才要開始。
On this day..
- 你想給的,我通通不要:安娜│盧貝松 - 2019
- 但是我全部記得:悲喜邊緣的旅館/傑米˙福特 - 2009
- 。fc2blog中文版出現。 - 2008
- 天(堂)地(獄)同萌:好預兆/尼爾˙蓋曼&泰瑞˙普萊契 - 2008
- 由死返生:蚱蜢/伊坂幸太郎 - 2007
- Y的悲劇 艾勒里˙昆恩 (未讀勿入)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