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書隨筆

幻之草原KHADAK/Peter Brosens、Jessica Woodworth

1183049094_0.jpg

  今年的臺北電影節恰好卡在期末,我想我大約也沒得看幾部。但沒想到有好心的圍巾贈票,看完第一部電影後又遇到學妹,所以就花了一個下午和晚上在中山堂不停的看。而「幻之草原」是最後一部,看完就回家了。


  或許因為是晚上的關係,所以觀眾比前幾場都要來得多。坦白說我看到一半就睡著好幾次(我想是我的問題,前天晚上熬夜熬太晚了),所以對整部片的架構不是很清楚,睡睡醒醒的,印象中只殘留著各式各樣壯闊而美麗的風景。危險的風景。
  歌謠/聲音的力量是片中最令人驚豔的一點。整部片不怎麼說話,因而每當有字句出現時便令人聚精會神了起來。兩場歌謠戲:女巫的招魂與女主角的樂團歌唱是本片的精華所在。不同的曲風、不同的年齡,但爆發出的是一樣的力量,外蒙古的力量。
  導演映後特別聲明她的片是在「外蒙」而非「內蒙」拍的,這其中的意義,不言自明。
  我很喜歡片中女主角朋友所吟誦的那首詩,據說是一個蒙古詩人所寫的。聽得人起雞皮疙瘩,甚至欲淚。
  《幻之草原》中有大量的靜止影像,似乎意圖讓觀者去品味那種寧靜/沈滯的美感。然而過多的靜止,有些時候讓靜止本身成了一種詭異的存在。那麼靜、那麼止,於是便得以看出人工在其中穿梭佈置一舉手一投足,以期達到「靜止美」的效果。那不像是將影像凝結將時間停止,那像是召喚時間,而後將之作成標本,以供展覽。
  我不喜歡那樣的展覽,雖然的確賞心而□目。
  《幻之草原》,的確是「幻之」草原。和我想像中那種鮮草□滴的豐盛是兩樣的景觀,只有一望無際是共同的。看到牧民們被驅趕進入公寓,那的確令人感到哀傷。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三四棟公寓,周遭荒涼。想著便令人恐懼,想著便令人意圖逃亡。
  我開始覺得住在草原上是需要更多勇氣或是更多的懦弱,以便阻止你想一路奔馳到盡頭的念頭。人的群居,是否緣由於害怕血液中遷徙的蠢動?
  另外,我發現我得了一種神奇的關鍵字病。《幻之草原》從頭到尾都讓我聯想到一些關鍵字:現代化、高貴的野蠻人、東方主義。火車/馬、遊牧/採礦、巫醫/醫院、「與神靈的溝通」/羊癲瘋。這樣元素不知不覺的佔據了整個螢幕,與其敘述的故事。這是一個「現代進步」與「古代原始」的對抗故事,是人類文明起源以來便不斷響起的哀歌。然而對觀影者/拍攝者來說,這是否又僅是一種浪漫的想像?一種高貴野蠻人式的哀傷?東方主義的窺視?
  誰又有能力去評斷?再度的迷失於荒野,身邊圍繞著字詞。
  唉呦,拜託這些字眼大爺放過我吧。我只想好好的看片子。
  我不覺得我看懂了這部片,也很難決定我到底喜歡它或不喜歡--剛看完了之後因為坐太久屁股痛又困倦的想睡因而覺得片長實在太長(一百多分鐘,是我當天看的最長的一部片),但現在那些影像逐個起浮,不停的回味像是回甘。我真的無法決定這是否是部適合我的片子,但我的確喜歡她的音樂,喜歡到當我發現所謂提問的小禮物是原聲帶時後悔的想去撞牆。


[emoji:i-243]他山:《幻之草原》(Khadak)─我聽見曠野的聲音/爪子
tags:台北電影節 電影 影展 電影節


在〈幻之草原KHADAK/Peter Brosens、Jessica Woodworth〉中有 2 則留言

  1. SECRET: 0
    PASS: 74be16979710d4c4e7c6647856088456
    看了你的敘述我竟然莫名地喜歡上了,
    真希望之後還能找到這部片。

  2. SECRET: 0
    PASS: 74be16979710d4c4e7c6647856088456
    可能等明後年的電影節吧?
    記得我在電影節剛開始時有部很愛的北歐片子,後來在前幾屆又看到它出現在「舊城新選」或是哪個單元裡了:p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