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看完這本小說其實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我猶豫著不知道該怎麼樣寫出我對它複雜的感覺。原本想著,或許放幾天等感覺沈澱後自然而然的便能想像一個好的開始,然而我逐漸發現,過去的經驗在此不再適用。時間過去,感覺沒有消失,而是更加的撲朔迷離。
《龍紋身的女孩》無疑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剛開始讀時訝異於他的厚度,緊接著卻是對於這場旅程的全心投入。故事是從新聞記者布隆維斯特獲罪開始的。知道輸定了的他異常的平靜。小說並不馬上告訴你布隆維斯特為何如此認命,沒有演出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戲碼,只隱約的覺得事情並不單純。
這時故事線岔開了。岔到另一條線上:調查員沙蘭德。她擁有孤僻的性格(或者更像是一種社會適應不良症)以及到處穿洞的外表。與此給人的印象相反,她調查的本領高超。
就在這兩條敘事線之中,《龍紋身的女孩》的故事逐漸浮現。布隆維斯特身為一個獨立記者所擁有的風骨、自信與同事給予的助力,在情節與情節之間竄出竄入。這樣的助力,我想臺灣的媒體工作者應該會相當羨慕。而布隆維斯特等人所持有的理想與能力,以及所揭露出來的,我想臺灣的閱聽者一樣的欣羨萬分。
在判決確定後,為了不對他擔任發行人的獨立雜誌造成進一步的傷害,布隆維斯特選擇暫時離開雜誌,退居幕後。就在此時,產業大亨范耶爾卻捎來一封意外的邀請,請布隆維斯特替他撰寫家族史--以及更重要的,解開摯愛的孫女海莉失蹤之謎。而在老狐狸范耶爾的利誘之下,布隆維斯特答應接下這個希望渺茫的懸案。
沙蘭德與布隆維斯特牽上線,是相當後期的事情。到了故事中段,沙蘭德才接到律師的委託,要調查布隆維斯特這個記者。於是沙蘭德對他,以及法庭上的事件產生了興趣。然而直到她「解決」了麻煩的監護人後,沙蘭德才真的有機會參與布隆維斯特的調查--而後者已然有了爆炸性的進度。
觀看布隆維斯特的逐步「解謎」是一個相當有趣的過程。一樁歷時四十年的懸案,在龐大的財力與壓力之下仍然毫無突破的調查,一個記者能再做些什麼?有什麼樣的新路徑等待著他去發現?幾近完美的「孤島」再現以及毀滅,讓我聯想到《上鎖的房間》,以及《麥田賊手》。他們同樣呈現了一種「當現代遇到古典」的情境。然而這樣的相遇,其毀滅方式與其說各有新意,還不如說千篇一律。對此現象感到有趣的同時,其實也暗暗的揣想著是否哪一天會看到什麼更好的融合方式呢。
搭檔會合後,彼此的秘密於是一件爆一件。例如沙蘭德為什麼是個這麼優秀的調查員?布隆維斯特為什麼放棄上訴?逐步的,沙蘭德向布隆維斯特敞開一點心胸。而與此同時,逼近真相的他們也遭受一次比一次還近的死亡威脅…..。
《龍紋身的女孩》原名叫做《憎恨女人的男人》。讀完本書後,我覺得原名直白了許多,而暫譯的名稱繞了幾彎,表達的卻幾乎無二。布隆維斯特所揭露的弊案或許重要,然而那是他的工作。沙蘭□在塵埃將落時運用她的「專才」來個移花接木的行為道德與否或許重要,然而那並不會進入讀者的心中。本書的核心,在我讀來,是在男女相處的議題,以及由此衍生的各式各樣的問題。為什麼海莉會失蹤?范耶爾家族儘管夫妻感情不睦,卻仍「不離」的相處模式為子女帶來多大的困擾?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布隆維斯特看似瀟灑的多重(性)伴侶關係會是救贖嗎?像沙蘭德這樣的女子在遇到性騷擾時,她會/能有什麼選擇?沙蘭德能處理,其他同樣狀態的女子可以嗎?這些問號並不一股腦的朝你拋來,而是隨著情節的進展緩緩的纏繞上身。於是回首,紋身彷彿烙印了另外一層意義:痛的染上了色、不再痛的卻永遠留存。如果說看不見便不存在,那麼便揭露它吧,便紋上吧,便書寫吧。
而我相當喜歡這樣的風格。此外,我也很久沒碰到會讓我同時閱讀雙線但不對任何一邊感到不耐煩的故事了,兩線的主角都相當具有個人魅力。非常期待拉森「千禧年」剩餘兩書的出版。
On this day..
- 如果後繼有人:跟蹤雷普利│派翠西亞.海史密斯 - 2010
- 尊爵 不凡 台帝大 - 2008
- 外掛玩具 Daily Moon Phase - 2005
- [mero] 水滴新學單字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