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試讀
光看《謀殺村》的書名,直令人聯想起一樣於□語區出版的獲獎作品《集體殺人村》--我想,克勞澤獎應該也就是葛勞塞獎,指的都是紀念瑞士偵探作家佛烈□˙葛勞塞(Friedrich Glauser, 1896-1938)的推理大獎。《集體殺人村》是1999年的得獎作,而《謀殺村》則是2007年。這之中雖然有八年的時光流轉,但這兩本小說的基調卻似乎並未有太大的不同。或許,那是因為他們所訴說的,是類似的農村,而他們所描繪的,是類似的人群。
這或許是□語系小說的共同氛圍,總是有些冷冷的,然而就在你以為就一直這麼冷下去的時候,才又發現那背後是隱隱燃燒著的火焰,只是他們不懂得外顯。
這或許是□語系小說的共同氛圍,總是有些冷冷的,然而就在你以為就一直這麼冷下去的時候,才又發現那背後是隱隱燃燒著的火焰,只是他們不懂得外顯。
《謀殺村》講述的,其實是與《集體殺人村》完全不同的故事。《集體殺人村》是一個村民聯合起來「衛村」的故事,直有那麼點英國古典謀殺天后某本名作的真髓改妝上市的味道。而《謀殺村》不是。《謀殺村》是一個村子裡的一家人,某天被發現一起躺在穀倉裡成了屍體的故事。兇手是誰?為什麼而殺?這兩個古典推理中不時探問的問題,在本書中似乎重要卻又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謎,不重要的是他們不想承認兇手或許就在村民之間,甚至於寧可完全抹煞這個念頭。敘事者則是個對於村子來說不近又不遠的人物,誠如他自己所說「那裡的人都想跟我討論那樁犯罪。跟一個外來的人討論,這個人是他們認識、不會逗留,並且聽完之後就會離去。」的人物。這個人物與村子的關係,恰好和村子與謀殺案之間的關係有些類似,三個點於是構成一條線:敘事者-村子-謀殺案。由是,敘事者透過村子進入謀殺案,而村子則透過敘說事件而離開謀殺案。
《謀殺村》因而也就像是了一本點名簿。一一的將村中的人給點了出來,而從他們彼此的敘述之間得知了一切的流言蜚語。這樣的過程毋寧說是忠實的再現出克利絲蒂筆下那種鄉村式□話的真面目,只是在這個村中的人們太過急著要丟下這個包袱,因而每個人都顯得異常的專注,鮮少岔開談話提及今年的收成又或是兒女的成長。
而少數時候,一邊讀著你會發現想像力悄悄地鑽進了看似忠實的字與句之中。且不說別的,敘事者怎能窺見已死亡的人的心境?明白他們的作為?那且都屬於揣想的行列,卻意外的感覺真實。沉甸甸的像是今年過冷的雪一般壓落枝頭。
沉甸甸的還包括了隨著流言而一項項揭開來的真相。初時,我並不覺得這本小說像是介紹中□國之聲所稱讚的「懸疑刺激、灰暗、令人毛骨悚然!」(好吧,灰暗是有),但直到了最後,「真相」浮出的時候,我才發現先前其實一直稟著氣閱讀。而故事情節毛骨悚然嗎?初讀時也並不--但我想那是因為我被美國為數眾多且個個創意非凡的連續殺人魔給養壞胃口了。老實說,還有什麼比發現你熟識的一大家子人口祖孫三代都給殘忍的殺死還要恐怖呢?
經過《集體殺人村》與《謀殺村》之後,我似乎開始喜歡上了□式推理小說。我尤其喜歡《謀殺村》的結尾,簡單的呼應了一開始的想要訴說的想法。秘密,終究不是那麼容易便可以埋藏在心底的。
但我還是要在最後抱怨一下。我拿到的試讀本開頭裝訂錯誤就不說了,居然還有漏頁……幸好小說本身還不錯讀。
On this day..
- CSI犯罪現場:罪惡城市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