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書隨筆

為誰而戰:徬徨之刃/東野圭吾

  讀《徬徨之刃》幾乎可說是一個意外。要不是今日除蟲公司到府驅蟲,想來我也不會隨手拿了擱在客廳書架上的《徬徨之刃》,一邊讀一邊待命。
  剛開始我是不太想讀這本書的。之前讀完東野《嫌疑犯X的獻身》,其創傷還沒癒合,加上書背簡介,感覺起來是個字字血淚的(老梗)故事,更讓我在消□娛樂時刻意的忽略它--少年犯問題,又一個沈重的議題與公婆各有理的論戰。書介如下:

  父親為了替慘遭不良少年蹂躪致死的女兒復仇,殺了其中一人後逃亡。媒體以『家屬復仇殺人』為題,大肆炒作。社會大眾的想法大致分為贊成與反對兩派,連警方內部也有人暗地同情那位父親。到底家屬有沒有制裁兇手的權利?這場捲入社會大眾、媒體以及警方的復仇行動,最後的結局將會是……


  但讀著我無法停下。一邊感到噁心欲吐,一邊卻仍舊翻動著書頁,急切的想看復仇是否成功。或許在繼續讀下去的那瞬間我就已經做出了選擇,支持一個父親的報復。我希望那窮凶極惡而「不懂事」的少年郎就這樣死於復仇的槍下。即使是要以一個父親的餘生作為代價。
  這樣是私刑。有聲音說。私刑會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有聲音說。冤冤相報何時了。有聲音說。這是極端的案例。
  那些說法都有道理。但或許《徬徨之刃》的重點即在於,連如此極端的案件,加害者所受到的懲罰都如此的不成比例,那麼,這樣的司法系統會受到人民/社會的信任嗎?那樣的犯罪行為會被同儕唾棄,或是會引起更多的仿效?「在成年以前好好幹票大的!」、「反正我精神不穩定!」。那樣的說詞,遺憾的並不少見。很多時候,事件背後別有成因,但也有一些時候,那背後什麼都沒有。是空的。是好玩。《徬徨之刃》在劇情的設計上的確偏向被害者立場,設計了兩個經濟無虞、父母無法管教的凶狠少年作為筆伐的對象,再配上一個喪偶的單親爸爸火上加油。這是戲劇性,但那樣的戲劇性其實已在我們的社會之中出現。
[新聞]19歲中輟生 犯案手法駭人 開車拒檢撞警 兩嫌曾遭警射擊 15歲少年癱瘓 母曾求國賠
[新聞]南寮飆仔殺人案三嫌落網 酒後隨機犯案
  該怎麼作?事情沒掉到自己頭上誰也不知道,誰也沒把握。倒是我一直想到哈利波特三裡,榮恩與妙麗勸哈利不要去找逃犯天狼星報仇時的對話(大意):
  「哈利,你想想看,你父母不會希望你這樣做的。」
  「我根本不知道我父母希望我去做什麼!而這就是拜他所賜!」
  讀完全書後我最同情的是夾在其中的警察與司法人員。他們非得知道所有駭人聽聞、聞之欲吐的細節,他們非得保護那個窮凶極惡的少年。他們寄予同情的人是他們必須逮捕的人。那樣的劍是為誰而戰?為何而戰?該聽從的是自己的職業道□或是身為人的感情?雖然手上握著最鋒利的劍,但他們也是最徬徨的一群。
  我特別喜歡最後刑警們推斷長峰情報來源的段落。那是本書少數有推理的部份,合情合理,偏偏是錯的。
  


  關於性侵/騷擾。我突然想到大學時去上一堂社會系的課,整個班級有八成是女孩子。老師請大家舉手,題目是「有遇過性騷擾」。我放眼望去,包括我在內,大約有九成的女孩子舉起了手(裡面有沒有男生我不清楚,因為整班的女生實在太多了)。那真是很壯觀又令人生氣的場面啊。


他山:
2004年《徬徨之刃》/呂仁
徬徨之刃/elish
雖然無解,但可以更有深度。東野圭吾《徬徨之刃》/寵物先生
哪一面才真正鋒利?──讀東野圭吾的《徬徨之刃》/鎮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