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書隨筆

直到你真正看見:讀《飢餓遊戲》/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

  一邊讀《飢餓遊戲》,一邊我想到的卻是蘇珊˙桑塔格的《旁觀他人之痛苦》。也因此,雖然這本小說本身難得的緊張刺激,卻又不會過度的影像化以至於讓人讀來像是在看好萊塢的劇本,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還是不由得起了滿身的雞皮疙瘩,且有著濃濃的共犯感受。
  小說裡沒什麼新穎的設定:北美洲在災變過後出現了「施惠國」,中央強力控制地方,地方總共分為十二區,每區有自己生產的專業產品,而中央人則享盡一切好處。早些年原本多出個十三區的,但因為領先叛亂的緣故而整區被剷平。中央城市的人為了讓其他十二區牢牢記住反叛的後果,於是每年要每個區送上一男一女兩名「貢品」,再把這二十四個貢品丟到設計好的遊戲場地,讓他們自相殘殺。殺到最後一個倖存者,他即是勝利者,往後有著享不完的榮華富貴。
  凱妮絲是今年十二區的參賽者。她代替「第一次抽籤就上手」的倒楣妹妹,自願踏上這樣有去無回的旅程。隨著凱妮絲的自白,讀者瞭解了她的背景:礦工的父親在一次爆炸後身亡,母親受此打擊,消沉了好一段時間。凱妮絲只得負擔起全家的家計。而隨著凱妮絲深入城市,一場又一場奢華的飲宴,對照著兩個世界間貧富差距的深刻鴻溝。


  一個少女要如何在這趟旅程中活下來?凱妮絲自始自終有著強烈的鬥志,但由於第一人稱敘述的緣故,作者也從來不吝惜給予讀者窺視她內心那些軟弱無助的機會。於是,對我來說,閱讀《飢餓遊戲》,某個程度上與觀賞實境秀--亦即中央市裡那些群眾,其所作所為並無二致。
  當然啦,真實世界裡的實境秀不會要人性命相搏,而《飢餓遊戲》更只是一本虛構的小說。但我就是擺脫不了那樣的感覺。小說裡所展演的那些機心、智巧與謀算,更是令人想起了網路上往往是沸沸湯湯的討論--「戀愛巴士」是真的嗎?「我要活下去」有沒有作假?
  對照起凱妮絲勝利後,她的「預備小組」圍繞在她身邊,那樣熱烈的討論,我真切的感受到一種莫大的諷刺。如同桑塔格所說的,過多的影像浮濫的圍繞著我們的周圍。那些影像使得「我們」成了凝視的主體,遙望著受難的客體,內心卻不見得有所觸動,偶爾還幸災樂禍一番。以至於實境生存秀到頭來淪為戲劇--它本是表演,而目的即在觀賞「人最自然的反應」。但看久了,那些「人」便不再是「人」,那些「人」成了演員。而演員是下了戲收工回家的,無論他在戲裡扮的是屍體或是什麼其他的。參賽者要懂得十八般武藝,他們的敵人不僅是其他參賽者、不僅是自己,還有螢幕外面那些看不見的眼睛,那些眼睛背後捉摸不定的心意。
  相較之下,那些實際接觸過參賽者的工作人員與他們的家人,必然有著另外一番的感受。凱妮絲與比爾兩人的導師,日日沉溺於杯中物。剛開始他們質疑他為何不全力幫忙,直到他們展示了他們的資格、直到他們進入這殘暴的遊戲,他們才終於懂得了導師的心情:年復一年,看著那麼多無辜生命在歡呼鼓掌下死去,而他卻束手無策。那又豈是常人所能體會的心緒。但隨著小說的鋪寫,讀者隨著凱妮絲,漸漸的懂了。凱妮絲懂的不僅是遊戲內的世界,她身為主角,不斷升等,終於做出了各式各樣幽微的反抗。她以花哀悼如小妹般的參賽者小芸、以毒漿果作為脅迫當局的工具。可以看出她逐漸學習到了如何操控輿論。
  凱妮絲甚至懂得製造爆點。她本來便條件良好,上得戰場,入得廳堂,如今又是生著這麼樣一個聰慧腦袋,想來若是有二部曲、三部曲(照結尾看來,是應該會有的),凱妮絲極可能默默的準備開始第二次革命,替那些喪命於競技場的夥伴復仇。終究,若不是那樣一個環境,他們這些青少年或許也可能是一生知己。而凱妮絲將花落誰家?令人好奇的戀愛情節,則必然在往後的時日中逐漸發酵,釀成伏流的矛盾。微妙的三角關係,是青少年成長小說中不可或缺的主題,它不僅抓住了觀眾的眼光,更隱隱然的牽動著少女幻想的心緒(我承認這邊讓我不自覺的想到了暮光之城)。接下來作者會採取什麼樣的角度書寫?是另一波媒體大戰,還是真刀實劍的身體鬥爭?我不知道,但我的確頗為期待。
  在《旁觀他人之痛苦》中,桑塔格到了最後,依舊是肯定著攝影技術的發展,使得世界上更多的人得以感受到親眼目睹的震撼。但她同時提醒我們,必須瞭解拿著攝影機的人有著自我的觀點:取什麼景,又捨棄了什麼元素,將主題擺在哪個角落……。他的觀點造就了他的取捨--如同驗證般的,凱妮絲獲勝後觀賞紀錄片時,她發現敘述線是她們的羅曼史,營造出的是一對苦命鴛鴦與命運搏鬥的歷程。弔詭的是,儘管「飢餓遊戲」販賣著他們的經歷與情感,這樣的販賣卻也回過頭來「幫助」他們保住小命(乃至於保住了「叛逆」的成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剪接影像的工作人員只想著煽情,卻反過來倒打了當權者一個大耙。若你覺得這情節看來熟悉,沒錯,它不久之前才活生生的上演過:哀情的求救電話、聲聲崩潰的控訴,與民調直落的當局。而要如何不讓自己成為如同凱妮絲的預備小組般那樣漠然的旁觀者?桑塔格說,唯有抓住心中那一絲微弱的憐憫,並且採取行動。我相信凱妮絲會採取行動,因而重點是,我/我們會嗎?


類似設定:大逃殺/高見廣春


在〈直到你真正看見:讀《飢餓遊戲》/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中有 2 則留言

  1. SECRET: 0
    PASS: 74be16979710d4c4e7c6647856088456
    精彩的試讀。對照蘇珊潤ー桑塔格的《旁觀他人之痛苦》,思考攝影(監視)鏡頭下,主體與客體的問題。「那些影像使得「我們」成了凝視的主體,遙望著受難的客體,內心卻不見得有所觸動,偶爾還幸災樂禍一番。以至於實境生存秀到頭來淪為戲劇」。觀察百餘位試讀者,少有人思考到這點。 🙂
    我也試讀了這本書。收集了大部分其他試讀者的評論聯結,歡迎処ン有空來看看暑潤B
    世界末日
    http://blog.sina.com.tw/italosa/article.php?pbgid=10046&entryid=594097

  2. SECRET: 0
    PASS: 74be16979710d4c4e7c6647856088456
    italosa你好
    先謝謝你的連結、通知與觀察。
    看到稱讚讓我害羞了XD
    謝謝
    之前透過友人,已經拜讀過你的大作,那時候還沒有看到你對我的讀後寫了觀察,
    沒想到沒過多久就看到你來留言,並寫了短感,讓我有點吃驚(笑)
    想必你仍在補充大作上的資訊吧!
    這樣的耐心、毅力與熱情真是讓我由衷的佩服(拜)
    資料的蒐集也是我看過的試讀文中最為完整的。
    讀完了本文後,我也很期待看到你對於其他試讀的簡短心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