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聯影,讓我在機緣之下看到了這部溫馨小品。
在《聽說》之前,聽說導演鄭芬芬已經有幾部作品。一同觀影的友人說,她的片子大致上走的是商業風格,並不會太難入口。《聽說》果然如此,沒有轟轟烈烈的大製作場面,談論愛情、親情與夢想的主題相當討喜,且容易有所共鳴。主演的演員陳意涵、陳妍希、彭于晏,演的算不錯(不會一看到就覺得扭捏的讓人起雞皮疙瘩,但偶爾會有些過火。),只是相較於一身是戲的老演員如林美秀,還是差了一大截。這部戲裡,最搶眼的當屬演彭于晏母親的林美秀一角了。
故事是這樣的:陳妍希飾演聽障選手小朋,為了聽運的比賽而貸款加入集訓。陳意涵演小朋的妹妹秧秧,為了支持姊姊的夢想與家計四處打工。一日遇見了燒臘便當店的兒子天闊。天闊在幾次的會面之後愛上了秧秧,秧秧卻因為顧慮很多事情而遲遲不願接受天闊的感情。就在這樣若即若離的曖昧氣氛中,小朋意外的因鄰家火災而受傷。由於事件發生在秧秧與天闊一同出遊的時間,兩人之間的氣氛一下子落到最低點……小朋是否能復原?秧秧與天闊的感情又能否修成正果呢?這裡就要賣關子了。
大致上來說,我覺得這部片在劇情上來說安排的很不錯,演員也都各盡其職,無論是喜悅、悲傷或是搞笑,都很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雖然明知是有為聽運行銷的意味在,但卻不會讓人感到政令宣導片的制式與不耐,反倒會對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有所瞭解。
但還是有些地方讓我覺得違和。劇中後半段,小朋與秧秧姊妹大告白的那一場戲,情緒轉折來的突兀,顯見得她們的確都是「神的子女」,有著無限的大愛,否則場面理應是小朋遷怒秧秧,覺得受期待也受束縛,而秧秧覺得受傷、憤怒與內疚。而非小朋在夢想破滅下還能理智清醒的跟妹妹說這不是你的錯,我想看到你追求自己的夢想云云。可能因為我認知的人性都比較污穢吧,這段的情緒轉折對我來說過於超現實。
當然一樣超現實的還有天闊父母的開闊心胸。不過那是劇情需要,而戲劇總是需要一點巧合與美好,其實不算什麼就是了。
讓我覺得怪異的情況,是在秧秧的職業安排上。鄭芬芬安排秧秧的打工(之一)是街頭藝人。街頭藝人並不是一份好賺的職業,也不是說做就可以做的工作,需要甄選以及很多的辛勞。先不提秧秧需要還貸款,是必須要一份有穩定收入的打工,光是她要入選街頭藝人的表演,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樣的秧秧,難以讓人認為她沒有夢想,一心只為了姊姊打拼。她有夢想,才會去當街頭藝人;她有努力,才當得上街頭藝人。於是後段,小朋的指責,對我來說顯得有點不知所云。
在片尾中,可以看到這部片有拿台北市文化局的補助,所以出現大量的台北景色是一定的(啊這是廢言,這本身就有幫台北聽運宣傳的意味在,看也知道。)但是當那樣的街景是透過大量拼貼的方式呈現時,讓我這個台北人感到相當的不適應。天闊的便當店應該是在中永和,可是他帶受傷的秧秧到「附近的醫院」就醫時,去的是靠近萬華的婦幼醫院。兩人的機車路線,一下子在木柵,一下子又跳到大安森林公園旁。可能因為之前看的片子我要嘛對當地不熟,要嘛就是很中規中矩的設定了地緣關係,所以都沒有感受到像這部一樣的違和感。只是這感覺真的很詭異。
有幾個場景拍的很可愛,像是天闊裝成樹告白的段落,堪稱這部電影的一絕。但相對來說,「水鳥」的比喻就有些不倫不類,或者該說出現的方式不甚恰當,以致讓我覺得有強加附會的感覺。偏偏到了後半段,全片頗為倚賴這樣一個比喻。
但這些大致上來說都不算是很嚴重的地方,瑕不掩瑜,整體來說,《聽說》不失為一部輕巧可愛的都市戀愛喜劇。鄭芬芬在劇情的安排上也頗有巧思(不過我很早就看出那個梗),配樂有鍾興民、黃韻玲撐腰,於是即使劇本上時常一片靜默,電影裡卻總是巧妙的飄盪著適合的旋律。
這不是一部什麼經典大作,但卻是與戀人嬉鬧時偶爾會想起一些片段畫面的那樣一種電影。
《聽說》官網
On this day..
- 頤和園/婁燁 - 2009
- 後車廂輓歌/麥可˙康納利(27/30) -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