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劇評

家在何方?胡台麗《讓靈魂回家》

圖片取自:讓靈魂回家blog

這部影片,我是在2022年人權影展的開幕式上看到的。拜影展所賜,映前還有精彩的引言。引言人簡單地介紹本片後,提到《讓靈魂回家》在人類學/原住民/博物館紀錄片史上的劃時代意義,即在2000年前後,民族/人類學界/博物館對藏品返鄉議題態度上有一個絕大的轉變,由思考「怎麼不還」轉變成「怎麼還」,因為還與不還並非單純的所有權問題,還在於保存資源的有無、文化價值的有無等問題。《讓靈魂回家》正是以無意的開頭,碰觸到此一議題、相當難能可貴的紀錄片。

《讓靈魂回家》的故事,儘管是從2003年開始拍攝的,但故事卻可以追溯至1950年代的一場颱風。那場颱風,摧毀了太巴塱部落的「總統府」Kakita’an家屋。當時,Kakita’an家屋雖有繼承人,然而因經濟因素,無力重建,只能坐視家屋傾頹。因此,當颱風過境、屋毀樑斷後,不忍文物湮滅的中研院民族所的教授在徵得部落長老與頭目的同意(但奇妙的是,沒有徵得Kakita’an家人的意見)後,將柱子移回中研院保管。2003年,新世代的阿美族人為了團結部落,提出了一個「迎回祖靈」的想法,這,才是本片的開端。

按照我們一般對此類事件的認知,事情應該會不可避免地往兩方對抗的方向進行。然而得益於時代的演進,當時學界的觀念如前所述已然更新。民族所更關切的是部落要如何保存遷回的文物。有意思的是索討文物的另一方,原本以為他們想要的是記載了自身歷史與文化的柱身藝術,沒想到在部落巫者發聲後,事情有了全然不同的走向:柱子不重要,只是物質,中研院喜歡就留著好了。他們想要迎回的,是寄居其中的祖靈。於是,在部落長者與巫師的帶領下,在民族所的門前,儀式開始進行。一隻豬走下車,但牠的後腿被綁縛住。下一個鏡頭,豬隻四肢兩兩被縛,部落年輕人站立在豬隻之上。巫者祝禱,參與者高歌。這下子賓主盡歡了吧?然而,待這令人感動的儀式結束,問題方才浮出水面--與40年前一樣,Kakita’an家族代表並未出現。
發生了什麼事?巫師轉告Kakita’an家祖靈不解的困惑,為什麼我們的後裔沒有出現?

kakita’an祖屋外觀,取自國家記憶庫

原來Kakita’an家屋原址有著產權歸屬的問題。Kakita’an家族的官司正在進行中。原住民土地的所有權,與「國家」之間的抗爭,到現在仍方興未艾。Kakita’an的土地為什麼會有產權問題?原來當時日本人為了「開化」,禁止原住民舉辦傳統祭儀(比如敵首祭)。其後,由於覬覦Kakita’an家屋內精緻漂亮又富有歷史意義的大柱,日本人將其指定為「史蹟」。這個看似保護原住民文化的舉動,卻迫使原居其中的阿美族人Kakita’an家不得不另覓居所。在「文明進步」的大旗下,「文化」終於成了「歷史」。以公權力移除了Kakita’an家族後,日人將土地與房屋一併劃歸公家的學租財團法人所有。戰後,這些財產被「接收」為「國家」所有--這時,身為閱聽眾的我們,方才會驚愕地發覺,原來1950年代的颱風不過是一場引信,故事的起源,其實要追溯到更久更久以前,而至今仍尚未完結。

那麼,戰後為什麼不回去住呢?影片裡的胡台麗老師提出了觀影者共同的問題。只見Kakita’an家族的繼承人帶著難以辨析的神情,說,她母親因為生計所迫,改信天主教,不能也無法再執行 Kakita’an家應執行的儀式,那麼回到祖屋也就一點意義都沒有了。對那時的Kakita’an家族來說,Kakita’an家屋,只是一棟年久失修的大房子而已。

此時,一場「祖靈回歸」的事件,其下複雜的利益與人際糾葛,方才慢慢地、稍稍地浮出檯面。為什麼部落年輕人寄望於這個儀式能讓各方重歸舊好?他們之間的爭執之處在哪裡?在已經全面天主教化的部落,以祖靈為首的阿美族祭祀文化傳統又該何去何從?讓靈魂回家,但家在何方?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的巫師和耆老不看重柱子,看重內裡離鄉的祖先魂靈,想帶他們回家,但歷經漢化、日本化與天主/基督教化的部落,還是祖先們認得的那個部落嗎? 搭配著太巴塱部落傳說故事的講述,這些複雜難解但又必須面對的問題,一個個輕輕地被拋了出來。

必須自首的是我中間太累了,睡過去了不知道多久(遮臉)。但還是很高興硬是擠出時間來去看《讓靈魂回家》這部紀錄片。它真的好好看。除了對阿美族文化與部落困境有更深的了解外,覺得藉此似乎也更能理解為什麼原住民親國民黨的原因。就太巴塱部落來說,至少還有一點,就是他們共享了仇日的情緒。比起本省漢人,原住民的文化遭受到日本政權的摧殘確實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國民政府確然在心態上也是「我把你當人看,要好好的把你教育」,但畢竟最惡劣的「現代化」是在日本人手上完成的,到國民黨時代剩餘的已經是殘骸了。至少對於太巴塱部落來說,對兩個殖民政權的好惡曲線,若說與本省漢人全然相反,或許也不那麼令人意外吧。

圍繞著Kakita’ an祖屋,有那麼多可以說的,又有那麼多說不清的。在歷史與當代之間,在種族與聚落之間,祖屋的重建,帶回的不只有祖靈與部落文化再興的期盼,還有更多必須被提出的問題,與更多必須被實踐的回答。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