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奧的這款「華氏溫度」男香,是我入香坑後很早便入手的作品。說來好笑的是,當初入手並不是因為識貨,僅僅是看了同人文的描述後好奇心一發不可收拾的結果。我買的是二手香,這款又是1988年便現身的老香,因此當我打開瓶蓋試噴,把自己弄得滿身汽油味的時候,當下的第一反應便是這香壞了,我該退回嗎?
所幸,在退回前,我明智地先搜索了一下。這才發現原來那不是壞了,而是它獨樹一格的特色。汽油味也能是特色?對香水初心者的我來說,這實在是太超過理解能力的一件事了。總之沒壞就好,還是先收著吧,聽說味覺也是會變動的,也許哪天我就懂了。
我從沒想到那一天真的會來臨。
前陣子整理香水時,找到了很久不見的「華氏溫度」。打開來,那嗆鼻的汽油味竟神奇地轉成了勾人的柑橘香。那酸既不尖銳,也不嗆鼻,更無法讓人聯想到新鮮的果子,然而舌底卻怪異地連連生津。汽油退位給皮革,往後是低音色的深色木頭,再退後一點,是濃烈地令我頭疼發暈的麝香。
那一刻我終於領略了它的魅力,也終於懂了橘紅黑宛若火焰溫度漸層向上的瓶身。在許多男香對我而言已太過千篇一律的今日,它或許當真稱的上經典不敗。
在搜尋Fahrenheit相關資料時,找到了這篇教香民如何分辨Dior香水年代的文章。便也按表操課,推測了一番。署名aureliechen的網友說,若是香水有原始封膜、盒子與底部貼紙未遭變更,那麼可透過以下數項資訊加以辨別:產品序號(batch code/serial numbers)、盒子條碼(barcode)、綠點回收標誌(green dot)、估計符號(estimated sign)、香水推出年、香水外表與底部貼紙訊息。
根據文章,對Dior的香水來說,有三個重要的時間點。第一個是1980年左右。這個年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歐盟的前身「歐洲各共同體」在1976年制定了表達誤差範圍的估計符號。這個符號在1980年左右逐漸為業界採用。某個程度上,這似乎也是香水容量制式化的一個因素。
另一個時間點則是相對明確的1998年。在此前,Dior的產品序號多貼在塑膠封膜上,容易遺失;在此前,序號多為由純數字,或數字夾雜英文形成的五碼。其中,第一個數字代表年份的末尾數字。舉例來說,「1A290」這個序號中的1,可能表示1991、1981、1971等等末尾為1的年份。搭配上香水初問世的時間點與其他資訊,即可再提出進一步的推測。
最後一個時間點,是1990到1991年間。此時Dior的地址,從巴黎的30 Avenue Hoche- 75008改為33 Avenue Hoche- 75008。
綜合以上資訊,我手上的是應該是1997、2007或2017的產品。
至於到底是哪一個年代呢?嗯,我後來找到了另一個可以直接用批號查時間的網站。答案是2017年。可惡,我原本以為它是更久以前的產品呢。
香調
前調-肉豆蔻花、薰衣草、雪松、洋甘菊、小柑橘、山楂、佛手柑、檸檬
中調-紫羅蘭葉、肉豆蔻、雪松、檀木、忍冬、康乃馨、茉莉、玲蘭
後調-皮革、香根草、麝香、琥珀、廣藿香、東加豆
調香師:Jean-Louis Sieuzac, Michel Almairac, 1988
On this day..
- 遊記:檳城│馬來西亞(1) - 2019
- 神秘回聲/塔娜˙法蘭琪(Tana French) - 2010
- 時間軸/威爾森 - 2009
- 2.墜落,與某種疑似療癒的引誘 - 2008
- 讀後漫感:恐怖份子的洋傘│藤原伊織 - 2005
- 閱讀筆記:黑祀之島│小野不由美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