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書隨筆

給下一屆推理創作者的小紙條(3)

終於來到結尾了……。順說一下,前兩篇在這裡這裡

好的,那麼在開始前,請各位先仔細地看看這張圖片。

友情提醒:這是一張搞笑圖片,如果你還沒發現它好笑在哪裡的話。

對,沒錯,中文沒什麼好笑的,好笑的是英文。「小心滑倒」成了「小心地滑下去吧!」,意思截然相反。

是啊,語言就是這麼一個調皮的小東西。有些時候你可以自由地分割,有些時候就只能任它宰割。而何時可以自由分割,何時只能任它宰割,我想這是每個寫作者自己要認真努力去拿捏的部分。無論哪個語言,語詞的構成都並非憑空迸出,而是經歷過長久時日的演變。因此,在寫作上,請千萬要認真地去對待你所寫出的每個字,而不是覺得這樣好像可以通,就直接用上去了。

4. 禍從筆出--或者,語言就是這麼一個折磨人的小東西

在眾多容易搞錯的用法中,誤用率最高的就是敬稱了。以下簡單的舉幾個真的出現過的例子:

1.「公主陛下」(X)「公主殿下」(O)

中文裡的用法只有「國王/皇帝/皇后/皇太后」可以用陛下,「公主/王子/王爺/王妃/王太子….」都只能用殿下。為什麼?因為「陛」指的是「天子御座下的台階」,「陛下」是婉曲的用法,本來指的是服侍皇帝的人,後來因為表示不敢直呼皇帝,才使用陛下作為代稱。因此,只有跟皇帝同等級(只有皇后)或是比他更高級(也只有太上皇跟皇太后了)的人,才能使用「陛下」。同樣的,「殿」指的是「殿階之下」。至於你我一般凡俗之人,家裡沒有皇帝御座也沒有奢華寶殿,就只能叫做「閣下」了。

有人問說那「足下」呢?是的,足下也是對一般人的通用敬稱,但作為敬稱時,這個詞一般只有在對話中才會被使用。比如某甲跟某乙在對話,某甲可以說「足下近日可好?」。但當某甲跟某丙聊天聊到此事時,他不能對著某丙說「某乙足下安好」。

2.「令母」(X)「令堂」(O)
說真的,我第一眼看到還以為這個角色在罵髒話,第二眼以為掉字了,可能角色想說的是「令母舅」。隨手估狗一下,就算是古文中,也只有蔡邕〈濟北相崔君夫人誄〉有用到這個詞。誠然作者可以主張這個詞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不必要的險。為何不直接用「令堂」呢?既是當前通用的用法,又相當好理解。

3.宴會的出席者:「鄭太太你好,家母因身體欠安,故由犬子代表出席。」
……講話的人到底是誰?不覺得這很恐怖嗎!鬼門要開了啊喂!

稱謂的事情很麻煩對吧?我也覺得。但,這就是語言。而作為作者,請千萬認真看待你筆下的每一個字。因為評審與讀者也會以同樣認真的態度去看待它。

其他常見的還有諸如句子不通順,以及常被提出的「翻譯腔過重」等的問題。

句子不通順,又可大致分為句意不通與不愛用標點符號兩種。比如這個句子:「不過不要以為他和超爛的計程車司機一樣是背後有犯罪大頭子莫里亞蒂操縱他人利用來犯罪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看到這種句子我實在很難抵抗拿起紅筆開始改作文的衝動(雖然行情價一篇也不過二十塊)。如果真的不確定自己的句子是否犯了這個毛病,有兩個方式可以幫助你:第一,冷藏法。就是寫完後放個一週,再回頭來讀。或者第二,找個朋友來讀。

而關於翻譯腔的問題,牽涉到個人的美學標準,其實是很難去評價的一點。我個人的態度是,我不討厭翻譯腔,但我確實討厭氣味不對的句子。什麼叫做氣味不對的句子?簡單的來說,就是主角明明是台灣人,但講話卻滿口翻譯腔式中文。舉例來說,「而我所掌握最後一線希望的幾處疑點」這種句子,肯定不會有人認為是台式中文吧?如果還是不太懂我的意思,我很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生垣真太郎《錯格的幻影》一書。

《錯格》的作者是日本人,但他筆下的角色是美國人。小說翻成中文後,我讀起來感覺則像是「偽裝成美國人的日本人在說話」,有種說不出的不對勁。我不是說這是譯者的問題。我想表達的是,因為日文有其慣性,所以若作者沒有特別努力地去超脫日文本身的慣性,那麼即使他將角色設定成美國人,我看到的卻依舊是一個「美皮日骨」的角色。最能表現此一性質的,印象裡有一幕是兩個美國人在酒吧中初遇,他們問候對方的語句竟然是「請多多指教」。看到這句話時我整個覺得很無言。請多多指教?美國人頂多來個「很高興認識你」吧?所以這真的和翻譯無關,而和作者在創造角色時的意識有關。

那麼,用英文翻譯腔來寫英國人角色,或用日語翻譯腔來寫日本人角色呢?對我個人來說,這種形式的作法,確實可以提高接受度。只是這樣的作法多多少少必須冒點險--無論是挑戰作者對該國文化的理解,抑或挑戰評審/讀者對該國文化的理解皆然。

但比起上述那些,我更想請大家至少別取一個雷死人的姓名。日本人近年來是有使用怪字或創新讀音來幫小孩命名的傾向,但我想他們還要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才會開始使用「雨婷」「雨蘭」「冰凌」這些中文使用者覺得很美很漂亮的名字。漢字本身就自帶意涵沒錯,但這個意涵會隨著所在地域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演化,對於何謂「好名字」的概念,也會隨著國家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有個頗為個人化的例子是,我請韓國朋友用韓文發音念我的本名,後來我只能哭著求他別念了,因為真是難聽到爆炸。反而像是「潤娥」這種台灣人感覺起來「很俗」的名字,用韓文發音卻十分漂亮好聽。因此,中文裡的「漂亮」姓名,放在日文或韓文裡看,可能不會是那一回事,反之亦然。(嗯?我在「寫實」的那一點裡面提過了嗎?我不記得了,但如果有的話,你可以看出來我有多害怕這種超現實的命名方式。)

既然講到了翻譯腔和漢字,那麼我想順便提一下跟中文有關的議題。由於徵文獎的主辦單位是「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目前成員也多是台灣人。因此,非台灣的投稿者,或許會對「是否要盡量使用台式中文/台灣慣用名詞進行創作?」這個問題有些許好奇。對此,我個人的想法,建議整體書寫上還是盡量使用各地區(台灣、香港、馬來西亞、中國、新加坡……)中文讀者都能看懂的句式,之後再去考慮方言的使用。對我來說,語言是活的,它必然會隨著使用人的所在地不同,而展現出不同的面貌,而我也很樂於閱讀能夠活靈活現地呈現出在地風貌的文字--就像日本人的說話方式與台灣人不同,台灣人的說話方式必然也不同於香港人、華裔馬來西亞人或中國人--只是「黃金比例」為何,仍有待每位創作者自行研發創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