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筆記

閱讀短評:魚的境況│曹栩

Ocean Underwater Moon Fish Art Dark Sea Stars, via

最近和朋友一起看了這兩篇得到去年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的作品,分別是曹栩〈魚的境況〉,和北比的〈四十度的夏天〉。想說趁著印象尚且深刻時來記錄一下。

這兩篇小說的題材都非常有意思。〈魚的境況〉講的是遠洋漁業觀察員在漁船上的故事。想像中的觀察員本應冷靜客觀,然而在狹小的漁船上,又哪來這樣的空間?船長與觀察員彼此之間的進退應對頗有張力,而船長、船員與觀察員之間的互動同樣耐人尋味。閱讀這篇作品,讓我想到了傑克.倫敦的《海狼》(The Sea-Wolf)。

《海狼》講的是一個遭遇海難的文學評論家被海豹船搭救後,與之共棲的船長觀察報告故事。文學評論家是船長的客人,然而他並非真的受邀作客,僅僅只是船長給的面子,位置因而略為尷尬。而必須正面對抗大自然威力的船長,在學識的層面與評論家頗有共鳴,然而其作風對於文學評論家而言卻是過於暴力。兩人之間既惺惺相惜又彼此衝突的價值觀,是此書引人入勝之處。(不過,作者在感言裡提到的是福婁拜,小說裡也出現了頗具象徵性的鸚鵡,所以大概和傑克.倫敦沒半毛錢關係吧。)

讓我想到《海狼》這本作品的〈魚的境況〉,在結構與張力上無疑相當精彩(但有些也是用力過頭了,比如莫札特與金包銀)。另外在有限的篇幅裡亦開展了對船員的討論此點,也可說相當難得。然而我覺得有些可惜的是,囿於篇幅,這些船工的面貌多數依然較為模糊。最有戲的應該是爛蛇吧,但作者卻也讓觀察員迴避掉了爛蛇死亡事件的描寫。這原本是我預計中小說的高潮,少了這段,之後的葬禮與哀悼於是略顯虛無。

此外,本作在文字的呈現上多少有令人感到疲憊之感。我個人的閱讀上很討厭台語文書寫後輔以華語解釋的方式,儘管對於不解台語者可能有其必要性,但於我而言實在過於干擾。閱讀上的不流暢,多少必須令人耗費更多力氣進入小說世界中,然而現在有多少人願意花下這樣的力氣呢?這可能是作者必須加以考慮的問題。

最後是,我喜歡本篇的結尾:

望著黛藍善變的海,他預感自己不會像船長說的,上了岸,一切症狀就會好轉。他想或許沒變成魚是錯的,過的便是非人也非魚的生活。
登上碼頭那天他走在眾人後邊。因為地面顛盪不止,走得步步小心;他赤著腳,卻感覺趿著一雙底部破洞、滲水的鞋子。

我本來一直很擔心觀察員真的會變成魚,那就太無趣了。


參考資料:
魚的境況◎曹栩,《自由時報》
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紀錄:更貼近灰色人間,《自由時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