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筆記

閱讀筆記:大旱 │ 珍.哈珀

珍.哈珀( Jane Harper )的《大旱》( The Dry )是作家首作,同時也備受讚譽。

珍.哈珀( Jane Harper )的《大旱》( The Dry )是作家首作,同時也備受讚譽--這個讚譽不僅是來自於歐美的各家報刊,更來自於我身邊閱讀廣博的親友群。而那也是五月的「血字」讀書會選它作為討論作品的原因。

《大旱》的故事並不複雜:負責金融犯罪的澳洲警察 阿倫.佛柯被童年老友賀德勒父親的一封信件驅使著,回到了少時居住過的鄉間小鎮齊瓦拉。老賀德勒要求佛柯返鄉的理由十分明確,那就是參加小賀德勒一家的葬禮。是的,路克.賀德勒一家慘遭滅門血案。而如果有什麼比全家遭到滅門更可怖也更悲慘的,就是兇手竟然是自家人。路克 . 賀德曼被認為要替這樁血案負責。賀德勒的父母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誰願意呢?),希望長大後成了警察的阿倫能幫忙探索一下這個案子(可他並不是正規的警察啊?也許你會問。但正是這一點穿越國境地寫實,不是嗎?)

阿倫的回歸不情不願。之所以如此,還有更切身的理由。那就是20年前他們好友謎樣的死亡。儘管沒有證據,但全鎮都認為阿倫涉有重嫌,逼得老佛柯不得不帶著阿倫搬離祖居許久的齊瓦拉。然而在逃了20年以後,他不得不面對那累積許久的暗影了。

我很喜歡的作家伊恩.藍欽稱讚這本書「引人入迷」。我想我可以同意這句評語。《大旱》確實稱得上是本優秀的黑色鄉村(Village Noir)小說。它藉由描寫偵探自身的糾葛,將讀者的視線遠遠地引離案件本身,而轉向了對偵探此角的關懷。它也善用了這份關懷,並將之轉化為讀者的心理死角,讓真相在最後水落石出時,得以收穫一個大大的驚嚇的「噢!」。這樣的筆法,確然不像是初出茅廬的少作。

然而它並非毫無缺點。我個人極不喜解開少年舊案的筆法。「日記」一物的出現,已隱隱然有些許機械神的味道在了,而它呈現的形式上更轉了個彎,讀者所讀到的日記並非受害女子直筆書寫,而係由偵探視角重新詮釋過後才出現在讀者眼前,中間尚且夾雜著些許意識流的遺跡。雖然不至於造成閱讀上的混淆,但情緒上確然有些七彎八折的感受。

在這些枝節之上的,是這兩宗罪案彼此之間的呼應並不足夠。無法從兩者之間找到足夠的對應,《大旱》所想要闡述的小鎮式罪惡主題的力道也就因此打了個折扣。到最後,《大旱》予我的並非如書末所暗示的大雨(救贖)即將到來的暢快,而毋寧是雷聲大雨點小的遺憾。

說是這樣說,我並不討厭這本書就是了,只是或許期待過高,進而有些失落吧。聽說本書已經在拍電影,作者的第二本書也將在台灣出版,依然十分期待。

得獎紀錄:

  • 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2017)
  • 英國圖書大獎年度犯罪驚悚小說獎(crime book of the year at British Book Awards, 2018)
  • 奈德.凱利獎(The Ned Kelly Awards) 年度最佳首作(2017)
  • 戴維獎(Davitt Award)最佳犯罪小說(2017)


附註:
還有個「巴瑞獎(Barry Award)最佳推理首作」,這個因為我一下子查不到紀錄就先擱著了。


On this da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