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派出所,有一名男子前來報案,說有屍體吊掛在燈柱之下。稍後前去查看的員警,卻發現燈柱下的屍體,似乎就是報案人本尊?!這是鬼魂報冤,或是另有隱情?隨著警員的追查,死者背後的利益糾葛也逐漸浮出檯面,原來他是核電廠外包公司的員工。此時,位於屏東的核三廠,又發生一傷一死的慘劇……這三起事件之間是否有所連結?警方又該如何抽絲剝繭,找出兇手?
《輻射人》的故事,大約如上所述。整個故事由三個案件串起:
1. 路燈下的屍體
2. 核三廠事故意外
3. 核三廠殺人事件
謎團則同樣有三個:
1. 鬼魂報案?(另附帶小恐怖傳說)
2. 透明人之謎
3. 密室殺人
先講結論。本作的優點,首先在於謎團的營造與解除都頗為成功,其次在於對輻射公安與輻射醫療照護的著墨部分相當優秀,儘管以輕盈的筆法描寫,卻寫得相當到位,這點我很喜歡。最後是人物彼此之間的互動相當出彩,不太會有讀起來覺得「呃……嗯……唉,算了。」的感受。然而,在小說的節奏與資料的消化上,個人認為仍有進步的空間。
以下,將由謎團、布局與資料消化三個部分稍作討論。大致上不會爆雷,但還是請各位自行斟酌是否入內囉。
1. 謎團
上面已指出本作的三大謎團。其中,第一點和第二點是幻想力滿點的謎團,第三點則是經典的推理謎團。以本書約莫250頁的份量而言,「含謎量」可謂誠意十足。然而以書寫的份量來看,則對於第二個謎團的描寫稍嫌貧弱。老實說,我是到書末,有角色很認真的解答為什麼事故傷患「看不到自己的左手」,我才意識到那是個謎團。(中間我有一度覺得X光片可能是轉印書中案例的X光片,但後來證明是我自己想太多)。書中有提到本書原先是作為島田獎投稿作品寫成的,前兩個謎團確實非常有此獎的(預設)風格,但第二個謎團太過貧弱(我不知道成書的時候修改了多少)或許是未能成功突圍的原因之一吧。另外,讀了《原子爐之蟹》的簡介,兩者之間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相似,這也是相當可惜的地方。
剩餘的兩個謎團,坦白說我都相當喜歡。「路燈下的屍體」這個謎團,某種程度上讓我聯想到凌徹的名篇〈反重力殺人事件〉,兩者的高幻想性,都是在第一時間就抓住讀者注意力的要點。然而,「路燈下的屍體」這個謎團,在一開始其實沒有那麼好理解。冷言採用了「如果早知道」的書寫方式來描寫第一個案件,但從「如果早知道」到「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中間,卻有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斷裂感。那個部分我看了兩遍才理解,原來作家是要告訴我說報案人變成屍體,還被掛在燈柱上了。這個謎團的最大問題,在於讀者難以一氣呵成的理解其「不可思議性」。當事實是逐步的印入腦海中,而不是一口氣闖進來的狀況,那麼「幻想性」帶給讀者的驚嚇、奇幻與快感,自然也得多少打個折扣。
除此之外,「路燈下的屍體」這個謎團的展演,邏輯性極強,可說是相當漂亮。然而仍有少許瑕疵:首先,似乎沒有經過切實的認屍手續,就確定被害人的身分。其次,早期推斷時,缺乏對自殺可能性的討論。第三,對於受害者的背景查證似乎並不切實。而最後一點則會引領到本書最大的問題,也就是承辦案件的員警竟然不曉得來往的對象竟與受害人有關。
第三個謎團是核電廠的密室殺人。冷言花費了相當的篇幅去建構核電廠密室的「牢不可破」,確實讓我跟著覺得這是世界上少見的理想密室。可惜的地方在於按書寫的節奏,讀者其實和偵探一樣,沒能在密室裡待太久。這點我覺得相當可惜。儘管核電廠的內部構造在前面工安事件時已經頗有敘述,但若能從偵探的眼中再看一次,臨場感當會更加強烈。加上「核電密室」地理上位於屏東,小說中的管轄權也不在高雄警局手上,因而,第三個謎團其實頗有「隔閡感」。
除了隔閡感外,第三謎團也有偵查程序上的問題。如同網路上有網友提到的,「登記簿」在第一時間應被視為證物扣押,不可能仍放在現場,讓其他人照樣填寫,從而出現「密室」問題。實際上,第一時間承辦的屏東警局應該也會檢視登記簿,這個密室實際上應該是不可能出現的。
上述的幾個問題,使得第一個謎團「路燈下的屍體之謎」成了本作最亮眼的主角。然而這樣的架構,卻將打亂本作的布局。
2. 布局
為什麼我說這樣的架構會打亂本作的布局呢?首先,本作名為《輻射人》,內容上也多方關注核安問題,特別是核電廠工安問題與後續的醫療照護問題(我要再次強調,這部份真的寫得很好),但這兩個議題,與第二謎團「透明人」和第三謎團「核電廠密室」較有關係,和第一謎團「路燈下的屍體」,除了死者身分外,可說毫無關聯。那麼,為了要讓「路燈屍體」與後續的命案扯上關係,實際上應該善用死者身分,循線追查,在追查後才又冒出後來的命案,也就是說讓「路燈屍體」成為主線之一。然而實際上如何呢?按小說的敘述,「路燈下的屍體」其實是「事件的意外後果」,而非「主要事件」。雖然後續的事件與命案確實是發生在警方展開追查之後,然而事件/命案的發生,與警方的追查之間根本沒有因果關係。三件事之所以會串連起來,是因為屏東局長想退休,而刑警小豹的直覺使然。
換言之,在賓主的位置上,「路燈屍體之謎」過於喧賓奪主。若後面的解謎描寫足夠強勁,這其實不會是一個問題,然而問題在於「核電廠密室」之謎的解答太過簡易,本身又缺乏幻想性,以至於無法和「路燈屍體」競爭。同時,「路燈」本身又缺乏與後續事件的可見連結,從而使得本作的主題,自「輻射人」身上移開,而成了單純的「怪談解謎」。這是我覺得相當可惜的一件事。
3. 資料消化
本書的資料大抵上可以分為三塊,第一是核電相關(特別是核能工安的部分),第二是醫療體系,第三是高雄的歷史背景。其中一和二我覺得幾乎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當然可能也和我的專業並不在此有關),但第三部分則多少讓人感到冗贅。本次「路燈屍體」命案的背景是自強新村,於是小說中常見作者對此地背景的介紹:
鼓山三路和柴山之間這一大片區域屬於自強新村,原為二次大戰時期的「日本海軍士官宿舍」。民國三十七年,國民黨自南京將「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部」遷移至左營基地,該部所屬眷屬一百六十餘戶優先安置於自強新村眷居至今。(p.38)
故事發生在好多年以前,巷口那間房子還有人住的時候。當年國民黨政府將海軍總司令部遷移到左營基地,其官兵所屬眷屬有一百六十餘戶安置至此,因此自強新村所居住的都是海軍眷屬。(p.43)
自強新村是日據時代太平洋戰區北海營區,是在台日本海軍士官的宿舍。原有房舍於民國二十六年完工,二次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後,由國民黨政府接收。民國三十八年第一批隨政府遷台的海軍及其眷屬,有一部分就分配居住在這裡。(p.60)
印象裡往後找,還有關於眷村的其他歷史介紹,只是我懶得打了。從38頁到60頁,中間其實篇幅不多,因而,一再的複述相關事實(同時本書的目標讀者是台灣人),以及此種簡介式的寫法,只讓人覺得冗餘累贅,而實在無能刻劃出眷村的歷史風貌。此外,「日據時代的房舍」是「民國二十六年」完工,不覺得哪裡怪怪的嗎?紀年的部分,若非以當時紀年(昭和十二年),則或以西曆(1939)用法為佳。當然這點只是我的個人意見。
說了這麼多,好像我很不喜歡《輻射人》,但其實我蠻享受閱讀本書的。最後,還是期待冷言和尖端都再接再厲,繼續寫作與出版。希望本土推理能越來越好看,同時期待早日反攻世界的那天!
SECRET: 0
PASS: 74be16979710d4c4e7c6647856088456
最近才讀完這部作品, 說真的挺失望, 除了核輻射問題描寫得不錯, 其餘感想就是……懸疑案件不懸疑, 幽默對話不幽默, 而且最後還使用了我相當厭惡的[s]"偵探角色的相關人士其實與案件有關喔"[/s]這種刻意的堆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