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上真有天堂,這裡就是,這裡就是,這裡就是!」
《據說,我曾經是人類》英德拉.辛哈(Indra Sinha)
吃晚餐前去逛了一下很久沒去的二手書店,在架上找到這本書,在某種神祕的驅力之下買了下來。吃完晚飯後,突然想念某家的咖啡,就帶著它去裡面坐了一陣子。
然後,我的眼睛就離不開它了。就這樣我坐在椅子上三個小時。再抬起頭時,原本滿座的咖啡店,只剩下我與另一個在電腦前聚精會神的男孩。
《據說,我曾經是人類》,是印度作家英德拉.辛哈(Indra Sinha)透過「動物」的眼睛,書寫虛構城鎮考普爾市與其間居民的故事。「動物」是個因美國公司設置於當地工廠毒氣外洩,導致幼時脊椎無法直立,只能以四肢走路的男人。辛哈的筆調直白簡練而美,像是複雜卻凝鍊的算式。《據說》像是一首極致的後搖,乍聽之下也許嘈雜無序,但慢慢地主題湧現,而一切都和一切相互對話嘶吼共鳴。「她這些音符卻是結合在一起共鳴,它們一起唱歌,有時候三、四、甚至五個音符一起,每個音符都有不同的聲音,產生的效果非常美。」小說這樣描述醫師艾莉彈奏的音樂,我想這也是對它自身再適合不過的一個腳註。這本書居然沒有贏得07年的曼布克獎,我真想知道那年的得獎小說是哪一部。(是愛爾蘭作家Anne Enright 的 The Gathering。)
書裡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末尾一度具有悲劇可能性的結局。它完美地製造出悲劇的必然,卻又輕巧優雅的閃過,即便我其實討厭悲劇,但仍不禁忘情叫好。同時,它也避免了喜劇結局常有的浮誇與失真。厚達四百頁的小說,在層層推進的行動與辯證後,賦予已是老生常談的「愛的力量」一種嶄新的質感。那種情感如此細膩,於是它不知不覺流淌入心。
另外,原文夾雜許多不同的語言,翻譯上顯然有相當的挑戰--從翻譯與否,到如何翻譯等等。我是翻譯的門外漢,所以只能就感覺來說:語言如此紛雜的小說,除了作者設計的部分外,讀起來並不感到窒礙難解,這真是很棒的一件事。我想翻譯黃政淵先生與執編張貝雯小姐應該花了很多心思在這本書上吧,真是感謝。
On this day..
- 第十一屆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作品心得 編號11-20 - 2014
- 2007年回顧:關於人 - 2008
- 譚納的兩隻老虎/勞倫斯˙卜洛克 - 2007
- 鬼使神偷/愛□華˙霍克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