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的命題》收錄兩篇中篇作品,分別是同名的〈伊甸的命題〉與〈Helter Skelter〉。一開始看到是讀本上面印的「21世紀本格作品」,覺得十分興奮,立刻打開來讀,然而讀著讀著卻感到某種疑惑--〈伊甸〉這篇讀起來確實有教科書的味道,特別是在於枯燥無味的這一點上,跟教科書的同步率簡直是百分之一百啊。不過可惜的是,儘管〈伊甸〉與教科書如此相近,真正的範本卻是後面讀來較為有趣的〈Helter Skelter〉。
故事情節簡單的CP寵物兄的介紹如下(喂!)
故事描述一位患有亞斯柏格症候群(一種自閉症)的青少年撒迦利亞,因為該症而被送至拉斯維加斯的「亞斯兒伊甸教育學院」集中學習,學園生活對他而言,就像伊甸園般理想,某日他的女友諦雅突然從學園消失蹤影,不久一位名為鮑伯‧羅賓的紳士前來拜訪,給予撒迦利亞一項線索,他經由線索意外得知諦雅的去向與自己的身世,之後展開一連串的行動……
〈伊甸〉的整體故事其實並不差,一反這類題材大概會出現的黑暗結局,給出了一個相當光明的尾聲,其實是蠻可愛的一點。然而除此之外,熟悉島田的讀者大約沒過兩頁就能看出他的整體布局手法,進而猜測到整體劇情,這雖然能滿足我那小小的自尊心,卻有害於期待被耍弄的休閒感啊!(等一下,我剛剛是承認自己是M了嗎)再說,那個情報化是怎麼回事?而且還不只一份情報,是兩份情報啊兩份!我長得一臉中情局的樣子嗎為什麼這種東西會假小說之名印出來啊島田!自閉症的資料就算了,聖經的也如此詳細,真是讓人忍不住流下虔誠的眼淚。而這樣的資料出自一個亞斯伯格症患者之口,不,應該說以一個亞斯伯格症患者作為敘述者,老是讓我覺得哪裡毛毛的怪怪的。感覺裡面好像常出現這樣的迴圈:
(資料資料資料)
「啊,因為我是亞斯伯格症患者,所以對這一點有特殊的好奇心與專注力。」
(資料資料資料)
「啊,因為我是亞斯伯格症患者,所以對這一點有特殊的好奇心與專注力。」
怎麼說呢,好像太過在意或強調這個症狀,當然,背後的邏輯是什麼也就無庸多說。印象裡,島田的小說中常常出現殘缺或特殊病的角色,而往往也是這些特徵造成了某些不可思議謎團的顯現。其中,又以跟腦相關的症狀最多(啊是啊我得承認我真是忘不了《眩暈》跟《螺絲人》給我的,呃,震撼?)從島田安排御手洗成為研究腦科學的學者(糟糕我腦中浮現了木村的臉)也可以看出他對腦的執著。確實腦是很有趣的東西,每個人所見到的事物是否相同這點甚至可以一直辯論到哲學領域。但這個主題由於牽涉到專業性較高的知識,免不了要塞進一堆情報,結果就是已經懂了的讀者很無聊,不懂的讀者則覺得無趣。〈伊甸的命題〉恰好一個不漏的展現了上述所有特徵,應該也可以算的上是某種教科書吧。
撇開這些不談,讀〈伊甸的命題〉途中,我總是聯想到清水玲子的《輝夜姬》,不過我想她應該也不是第一個寫出人體農場這個驚悚主意的作者,只是單純的有既視感而已。而看到尤金這個名字,則讓我又開始想念聒噪的卡哞哞卡雷姆。卡雷姆啊卡雷姆,尤金在這個地方出現了唷,你怎麼還不殺過來撲上去?(跑錯棚了吧你)
下篇〈Helter Skelter〉則是跟〈伊甸的命題〉有著極大的反差,是篇很好看的作品。故事內容照上例繼續CP寵物兄的介紹:
故事架構很簡單:一位從床上醒來的男子湯瑪斯‧克朗,眼前出現一位女醫師,對克朗說明他因為腦功能障礙而入院,希望在藥物生效的這五小時儘量回想自己的身世,於是與克朗展開一連串的對話。
相較於上篇〈伊甸的命題〉,〈Helter Skelter〉除去掉無謂的情報,導入了限制時間與不知目的為何的緊張感,最後一氣揭開幾個謎團,包括老人的身份、為何醫師要作這樣的處置,又是怎麼形成這樣的局面。之後與歷史的橋接也做的挺漂亮,無論在各方面來說,都大大的勝過〈伊甸的命題〉。讀完這篇後我有點慶幸終究還是讀了這本書,畢竟同時要看到兩篇往不同向度奔跑的範本也挺不容易啊。
題外話,小說裡提到的披頭四歌曲〈Helter Skelter〉,這首歌也被稱為hard rock(我另外看到有人說是金屬)的先驅。 而眾多搖滾樂團都翻唱過這首歌,包括oasis、u2、Aerosmith和Bon Jovi。曼森的故事也拍成跟這首曲子同名的電影,臺灣譯為《迴轉遊戲》。
而眾多搖滾樂團都翻唱過這首歌,包括oasis、u2、Aerosmith和Bon Jovi
oasis版本。
Aerosmith版本
U2版本
Bon Jovi版本
我比較喜歡前三個版本。oasis的編曲似乎不太一漾,少了那種刺耳的感覺。aerosmith的嘶吼很不錯。U2這部份就有點不夠力的感覺。Bon Jovi唱起來,也不知道怎麼搞的,聽起來實在很像流行歌….
*感謝皇冠&倩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