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真實之間的對應關係,真如我們所想像的那般牢不可摧嗎?傳說中的三人成虎,是否是最貼近現實的寓言?而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的行為有任何的法則可供推測嗎?單從細小之處發覺其不自然,從而推翻他人對自身行動的確認,呈現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真實?
「七個證人」基本上就是建立在這些問題的架構之上。某人殺了某人然後逃跑,卻有七個公正的目擊者證言就是那個某人殺的啊!於是某人順理成章的進入監獄(他有前科的經歷讓他的犯行加倍可信)。然而數年之後,其父卻誓言為子洗清殺人罪名,而他的憑據卻只是一些枝微末節,看似毫不相干,卻又隱隱透著蹊翹的行動。
翻案行動有極大的機率成為枯燥無聊的小說,特別是被反覆辨證的過程都是些一般小事。但作者料想到此,也特別安排了一些案外案,雖則解答呈現後我仍不甚清楚為何這些案外案有存在的必要,然則不可否認的,這確實是「提振精神的猛藥」。
整篇小說我覺得最有趣的部分就在於第一段所提出的一些問題。記得在唸知識論時,課本裡提到了心理學中有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個人走過另一個人面前。過了五分鐘之後再去問受測者,那個走過你面前的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又穿了什麼衣服?則在每個實驗中,受測者說出的答案都不一樣,共同點則是沒有人答對。走過去的是穿著□衣的老男人,會有人「以為」他看到的是穿著藍色衣服的老女人等等。依此實驗,得到的結論是,我們的記憶與當時的真實之間,存有相當大的隔閡--而這其實也就是某些推理小說的「詭計」精華之所在。
而七個證人銅牆鐵壁般的證言,在老人的抽絲剝繭下漸漸的溶化。三人成虎的寓言是那麼的古老又那麼的接近。七聲有罪於是真的有罪。然而所謂真實的證言,其實都帶著一張「個人隱私」的面具。這些證人想藏起不欲為人知的秘密,於是控告他人謀殺就成了最佳的埋藏地。
到了書的末了。對於故事本身的記憶其實已然模糊,對於某些情節的合理與否也不會那麼計較。是一種深於故事的什麼在吸引著我--或者這樣說吧,是那些原本反覆辨證、枯燥乏味的細節,讓這本書鮮活了起來。
On this day..
- 香氛筆記┃Jo Malone (2) - 2019
- 決定論 - 2005
- 翻譯筆記:共相與殊相 - 2005
- 曼□拉 - 2005
- 希望之旅──遠處的希望是否為海市蜃樓的呼喚? - 2005
- 吸血鬼紀事/安˙萊絲 - 2005
- 喬凡尼的房間│詹姆斯.A.鮑德溫 - 2005
- 我是老鼠!│菲力普.普曼 - 2005
- 仙人掌旅館│江國香織 - 2005
- 閱讀小記:無愛紀│黃碧雲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