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書隨筆

多尾貓/艾勒里˙昆恩

0010019964.jpg

  重看《多尾貓》,沒想到還是被擺了一道。
  《多尾貓》在昆恩的作品裡也算是蠻特殊的作品,因為這本小說描寫的範圍並不是莊園,殺人的也不見得要有顯而易見的關係。他所描寫的,已經接近今日的連續殺人犯,甚至藉書中心理醫生之口說「與其去追尋受害者的線索,不如去找犯罪者的原因」之類的話。


  犯罪側寫的概念在之前的推理小說中已經有蠻廣泛的運用,但在實務上,則要等到1957年的紐約。昆恩這本小說是在1950年出版的,而據說在1950年代中期,紐約市發生「瘋狂炸彈客」(Mad Bomber)案,兇手在十五年之間犯下三十多起爆炸案件。他攻擊的目標多為公共地標,例如中央火車站、賓州火車站、無線電城音樂廳。正是警方因為抓不到這個炸彈客,因而才在1957年請一位心理醫師來協助辦案。小說與現實之間的相似處令人有些愕然。
  這本書是延續在萊維爾發生的《十日驚奇》案之後的故事。在《十》中,昆恩因為誤判而導致灰心喪志,到了這個時候,仍然深深的沉浸在罪惡感裡無力自拔。經由許多人的勸說,好不容易才使他又接下這個案子。
  重看或許會比較能掌握在情節以外的東西吧。這次感覺到昆恩是活在二次戰後的紐約,而非現代,又或與英式莊園差不甚遠的美國大家族。無論是寫戰後的氣氛,或是寫一觸即發的種族衝突、首次遭遇連續無差別殺人時城市的恐慌氣氛、受害者本身不見得有多大過錯,只是「犧牲者」、新興的大眾媒體為了利益而大肆扒糞、激起民心不安等等。「多尾貓」突出的並不只是昆恩的寫作技巧、謎題安排或是破解,這些難得在古典推理中看到的元素也是讓人眼睛大睜的原因之一吧。
  看完後蠻想將《多尾貓》與今日盛行的微物鑑定小說拿來比比。不過這樣也不太公平。畢竟,我看微物鑑定小說的重點不是兇手,而是技術、《多尾貓》則剛好相反,雖然有些地方還是難免有點童話。
  總之,雖然已經看過了,但還是會不由自主的被騙。難怪《多尾貓》與《災難之城》並列昆恩兩大鉅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