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書隨筆

私語辭典/柳美里

2018610256302b.jpg

  看過柳美里的《家夢已遠》與《瓷磚拼圖的房子》後,自此我不曾再碰過她的一本書。那種在書寫之間的慘烈氣勢遠超過我所能承受的範圍。直到聽人說起《私語辭典》,才又被挑起好奇心。帶著一絲疑慮翻開,後每天看個幾則,終於,我也窺視了柳美里生命的切片。


  《私語辭典》,看名稱就曉得是柳美里挑出來的詞語,加上與她自己的生命體驗所交織出的短語。有些令人心有戚戚--我也是會逃避街坊以免尷尬的那種人。柳美里所提出的「避免到那家店再消費」也是我所採取的手段,自某次而後再也沒去吃過那家麵店,雖然偶爾會對店主與熟客之間的關係覺得有點羨慕,但仍消受不起老闆娘連我什麼時候出門都一清二楚的敦親睦鄰。
  打開書,聽柳美里談及這些片段的回憶之間,我總是忍不住問自己,若她真的出現在我面前,我會喜歡她嗎?會因此想看她的書嗎?
  我想我最有可能的是欣賞她,但除非有特殊機緣,否則大概不會成為朋友。這個結論頗讓我安心,解開了一些心結。
  柳美里是寫私小說的名家。然而縱使我對她的經歷有所了解,對她的思考模式有所認識,我仍然很難想像要這樣剖析自己所需要的自覺、勇氣與自信。弔詭的是,因為她寫的是私小說,反而令人對『她自身』更感好奇。這個想法是在我寫這篇文章時突然冒出來的。或許是因為私小說觀照的對象並非客體,而就是作者自身,因而在虛實之間、在窺視與遮掩之間的張力更強。柳美里就是小說本身。
  那麼是否意味著,柳美里這個人(或是說形象)與小說都含有一定程度的虛構呢?推而廣之,又有誰的形象並非靠著或多或少的虛構呈現?
  我仍無法翻閱《生》、《命》、《魂》,也許等年紀大些可以。畢竟人是會變的--看到在《私語辭典》中對家庭的若即若離,誓言絕不生小孩的柳美里如今的代表作卻與她的小孩脫不了關係,即可足夠讓我生出人聲無常的警□--永遠不要說不可能。


On this day..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