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第一死罪裡看到一些有意思的蛛絲馬跡。例如「鐵卵蛋」狄雷尼隊長跟喬˙利風隊長一樣的釘圖釘,標示出罪案發生的地點。儘管狄雷尼只是在追蹤這件案子時略顯局促的用用,還發出喃喃的抱怨「這樣我又知道什麼呢」然後上床睡覺。我忍不住想將它視為山□斯對席勒曼的一個小眨眼。這兩位作家,出生年代與開始寫作的年代都差不多,彼此之間會不會有很多話聊呢?一邊看著書,一邊就開始這樣想著。
另一邊還有遺傳(?)自馬戈探長的一點什麼,看書時我感覺到類似的東西,不過要寫心得時就忘了。取名叫「麥唐諾」的刑警、叫「威廉˙莎士比亞」的巡警。熟悉的「丹尼男孩」、「東尼」,再再,都讓我聯想起其他一些符碼,一些片段的想像。然而也可能只是我自己的過度想像吧。
這本書裡,最有趣的就是狄雷尼隊長這個角色。就連他的「我是艾□華˙X˙狄雷尼隊長」聽起來都有點替自己下標籤的味道。撇開一板一眼的舉動,他的形象其實還蠻歡樂的,自我省察更是到了種蠻實際的地步。我會覺得,卜洛克的史卡□是從狄雷尼的私自探案再多走那麼一點。演變,流變,是的,我覺得我似乎模糊的看到了,雖然不敢肯定。不過我得說,要寫兇手與偵探哲思、鬥智等,後期的史卡□還得跟狄雷尼多學學。
我蠻喜歡這本的兇手所提到的一些概念。他所獲得的那種刺激感,那種「我做了一件無法向所有朋友公佈、向世界公佈的事情」,其實那只是打破禁忌的快感。接下來的演繹蠻精采的,也再次印證了只要我想到的,之前其實都已經有人想過了的這個法則(某種方面來說,還挺讓人洩氣的)。他說:隨著禁忌一再的被打破,而已經不被視為是多離經叛道的行為,人們就必須去尋找更強烈的刺激,而那必須是比之前所打破的禁忌要更為禁忌的。隨著六零年代的性解放,七零年代山□斯寫這本書時明顯的感受到了那種原本是開時代風氣之先,而後慢慢淪為庸俗平常的「嘗試」的失落。在貞操之後,接下來的就是殺人,意外嗎?或許也不。而「公主」再接下去提到,一但處在一個一切都開放的社會,那麼嚴格的遵守戒律反倒成了最變態的行為。因為在此時,當一切的禁忌都已開放時,「遵守原先的禁忌」這個本身就成為社會的禁忌。由是,又開始反轉道□觀念,似乎也非不可能的預期。
另外,在上下兩冊中,我看到一個人的光輝與墮落。而之前耀眼的光因為其墮落而更顯悲哀。我也好奇,不曉得丹尼爾在知道其實很多人都有過那種大愛,感覺瞬間愛上世界、愛上一個路邊的微笑;知道很多人都曾經擁有過那種打破禁忌的快感時,他又做何想法?我猜,他會覺得很挫折。了解自己的不獨特是對人類自尊的一大傷害。他會因此變的不自戀嗎?還是會為了標榜自己的獨特性而更加變態?我覺得很悲哀,因為當你的反應都已經寫在心理學教科書上時,那種孫悟空翻不開如來佛掌心的感覺比死掉的蛞蝓還要令人難受。正如幾百年前指出我們只能擁有經驗,就連虛像如獨角獸都不過是一些已知生物的拼圖的哲學家讓我感覺到的一般,是一種侷限感。而正是這份侷限讓人之所以只能為人。同樣是這份侷限所引出的憾恨感,一樣的表現在唐傳奇、表現在吸血鬼黎斯特身上。
狄雷尼也是我覺得蠻有趣的角色。他的說法裡有著天真、樂觀到甚至蠻不可思議的亮光。可同時他也熟悉一切警察該會的技倆。初會,我是覺得這個警察好怪。不過到了後來也開始喜歡上這種設定。那不會有太多的論證壓在頭上讓人去思索--就算有,他同時也會提供笑料讓你輕鬆一下。
總計八百多頁的書,看完之後覺得有點累。不過在看到最後列的清單時,居然有種歷史感漂浮了上來。本書有被改編為電影,這點我不意外。許多場景都能活生生的想到螢幕上的映像(重複刺激啊)。
On this day..
- 淡漠之光:草祭│恆川光太郎 - 2010
- 月讀/太田忠司 vol.2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