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
* 形上學篇:
a.觀念論:以蘇格拉底、柏拉圖、奧古斯丁、西賽羅、亞奎那為代表。
認為「人之所以覺得某種事物是美的,是因為此一事物的本身具有
某些條件,而這些條件符合我們的審美觀念,所以我們就說他是美
的,因此美的產生並非純因物的屬性,也非單單由於我們的感性,
而是源自於人類主客觀的理念一致。」
-奧古斯丁:美是秩序的精華
-西賽羅 :均衡是美的條件
-亞奎那 :完美是存在於秩序
-美的律則:1.變化中的統一,統一中的變化
2.秩序
3.對稱
4.明瞭
5.均衡
6.比例
7.調和
-缺點:這些「律則」並非美學所獨有,就像哺乳類(律則)與人類
(美學)的關係一樣,以此作為推論的基礎很危險。
b.感覺論:以邦格騰、康德、克羅齊、魏朗、桑塔耶那為代表。
-邦格騰:所謂美,就是圓滿的感覺。
-康德 :《判斷力批判》中提到美的四原則:
1. 對它毫不關心,而獲得的快樂就是美
2. 不加概念,而給予普遍的概念就是美
3. 雖有目的的形式,但無目的的表象而被知覺的就是美
4. 並不加概念當作必然的快適對象而被認識的就是美
美感之感性是介於悟性(概念與直覺)和理性(演繹)之間,此種感性的知覺,康德稱為「判斷力」,即審美的能力。康德的體系是建立在「無關心說」與「判斷力」兩個理論基礎之上。
-克羅齊:本質上仍是快感理論的延伸,但特別強調直覺的重要性,
並以直覺作為一切審美活動的根源。著有《美學原理》,
認為知識有兩種形式:不是直覺,就是邏輯;不是想像得
來,就是理性得來;不是關於個體,就是關於共相;不是
關於個別事物的,就是關於它們之間的關係。總之,知識
所產生的,不是意象,就是概念。認為「直覺就是表現,
除了表現之外別無他事」。
-魏斯:在著作《美學》中提到:「藝術就是感覺的表現,由於感覺
是多樣化的,所以藝術也是多樣化的。」在他看來,藝術是
創造美的,但不是一切藝術都在創造美。因此,他將藝術分
為兩類:1.裝飾性的藝術,目的在滿足人類愛美的天性,
所以特別注重形式的快適。2.表現的藝術:目的為自我表
現,因此不必一定與美有關。
-桑塔耶那:在著作《美感》中提到:「美乃是積極的、內在的、且
客觀化了的價值。」、「美是一種價值、一種情緒,一種
出於我們意願與欣賞者天性的愛好。一個個體,若不能
把快樂給予任何人,就不能是美的,而一種所有人都始
終不感興趣的美,是一種矛盾的邏輯。」
-優點:感覺為一抽象的名詞,因此可完全自由的界說。只要有完整
的邏輯體系就可以演繹出一套完整的理論。
-缺點:(1)終究都是在思想家主觀臆測之下的大前提所出現的理
論,這些理論只能存在於自己的邏輯系統之中,無法受到他
人的驗證。
你若無感覺就無法感受到美,但是感覺並不等於美。就像詩
歌不能以非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但語言並不是只有詩歌。
因此,將美與感覺並立是無意義的。
C.意念論:主要為叔本華。認為應由意念去把握美的本質。其主張人類是理性
的最高級動物,因而在人類理性化的世界中有一種純意念的作用。
這種意念的作用使我們的心靈之中有一種美的「預想」,故人可以
自這種預想之中去認識美,而藝術家則透過此種預想去表現美。
-叔本華:-因果論與悲觀思想。
-我們思維中一切知識的根本(感官知識)均與我們的願
望、意志、決心有不可分的關係。故知識源於意念,而
意念起於希求(需求?)。希求來自於匱乏,而缺乏即
是痛苦,故一切皆源自痛苦。美亦不例外,因此美是一
種悲劇。另外,世事皆是相對的,若是滿足了此的需求,
就會造成彼的匱乏。
-另一方面,叔本華又認為,藝術家的審美創作可以使他
暫時超脫上述的因果律。
-缺點:因果論不一定成立。若成立,則將發生無限後退
的問題。其次,藝術工作的抽象理論:叔本華認
為某些情況下,某些人可以無視於現實其他因素
,將物我隔離於感官世界與思維世界之外,僅就
物的本體加以思考、認知。而叔本華所說的這個
情況,應是「空無」,若非到此境界,無可絕緣。
但,進入「空無」又能關照到「物自身」則又是
一個顯而易見的矛盾。
D.情感論:新康德派的柯恩。
-認為人類意識的根本是源於感覺之情緒,此種內在情緒之外在表現
就是美感藝術的創造。
-較近心理學,而成為心理學的主流,因而在形上的哲學體系裡沒有
得到良好的發展。
On this day..
- 血之罪/安諾德˙英卓達尚(Arnaldur Indridason) - 2009
- 衝上藍天、墜入天堂/森博嗣 - 2007
- 月讀/太田忠司 vol.1 - 2006
- 去問人頭吧/法月綸太郎 - 2006
SECRET: 0
PASS: 2168c901b17ede4b1777bbed88e3e8e5
我看到很多人像衛斯跟康□幾乎影響兩段時期藝評家對藝術的看法,等於當作寫進藝術史的某種判准方式.雖然也有別人翻盤,不過的確掉表某時期很強烈的敘述方式.
有些人好像有又不確定,之後我拿到哲學辭典,我要把這些人的出生年代寫進去對照^^"
叔本華說的從自身出發不受外在影響為什麼就叫做’空無’阿
桑塔耶那最後一句我看的很疑惑,整個來說要讓別人快樂才是美?
所有人都不感興趣的美是種矛盾的邏輯,是說只要是美大家都會感興趣囉…但不一定積極正像意義的東西美阿
SECRET: 0
PASS: c5e8a4792e1a64802b8a8e39e376dd91
康□是大魔王orz
魏斯老實說我跟他不熟,不過如果影響力很廣的話,那他應該是感覺派裡的大將(意思是論述性很高,整體邏輯比較具有說服力)
我想跟你借上回那本書,如果可以的話,下次聚會拿給我吧~順便連之前的小說一起給我;p
叔本華並沒有說這種狀態是空無,那個詞是「美學」這本書的作者田曼詩(田詩曼?)用來說叔本華的。至於叔本華本身是叫這個狀態是什麼,那就要回去找原點了,因為我的書上沒寫的很清楚。在三民出版的《美學》的脈絡裡,這個空無是作者對於叔本華「物我隔離於感官世界與思維世界之外,僅就物的本體加以思考、認知」的認識。作者認為,叔本華這樣是一種矛盾,因為都已經將物我隔離在「感官世界」與「思維世界」之外了,又怎麼能夠「去思考物的本體或是加以認知呢?」因為一但去思考「物」,就等於將「物」放入思考世界,因而之前的「物我隔離」的前提就消失了。
「空無」只是作者拿來簡稱叔本華的狀態,並非叔本華自身的用詞(至少在這本書裡我沒看到)。
桑塔耶那應該是認為,美的東西必然有讓人快樂之處。這裡的人不一定是所有的人,但是一定會有某些人對此感到快樂/快適。而ㄧ件東西,若是沒有人對它有快樂/快適的感覺的話,那麼也就不能稱之為美。在這裡,並不牽涉到道□價值判斷(正面負面),只要能使人感受到「快樂」,那麼對變態殺人犯來說,「殺人」也可以稱為一種藝術,一種美。跟正向價值不太有關係,因為桑塔耶那是感覺派的,而感覺是因人而異的。
SECRET: 0
PASS: 2168c901b17ede4b1777bbed88e3e8e5
了解^^
那本書我目前考試需要中說
看可不可以跟CHERRINE借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