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與「星塵」相遇於光華商場的某個轉角。「星塵」出現在光華不算希奇,希奇的是她棲身的所在居然是一本四十元,三本一百元的架上。我抱著「標錯價了吧」的心情拿起,給老闆算帳….還真的是四十塊啊。嗯嗯,光華真是好地方[emoji:e-266]。
尼爾蓋曼,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並不熟。然而不知怎地,打這本書出來,我似乎就在等她出現在我書架上的那一天。故事是極平凡的少年冒險成長,然而卻又隱隱的透露出一絲狡詐。在童話故事被翻轉到轉無可轉時,還能有什麼出奇不意的新招嗎?
似乎很多。「亞瑟王」如是,「星塵」亦如是。
某種程度上,我在看「星塵」時會屢屢的想到「亞瑟王」。懷特的語言是錯古亂今的,亞瑟與羅賓漢與□魯伊修士同冶一爐,梅林是倒著活的魔法師(怎麼亞瑟不會問問他出生時世界的景象呢,想必那就是世界的末日了吧。)而蓋曼則是讓童話世界緊鄰著現實。從石牆鎮的這條路一直走下去,你會遇到倫敦,而那時維多利亞女王仍是個青春洋溢的少女。主角崔斯坦熟讀著詩歌歷史,然而他卻命定的要走向另一邊,跨越「石牆」的疆界。
小鎮上的居民保留著一個共同的秘密。每隔九年,在石牆的另一邊是精靈與人類的市集,也唯有那一天,人們才被允許跨越石牆。其餘時間,輪流抽籤選出兩名成年男子帶著棍棒,不允許任何人進入草地。
蓋曼,根據書前的介紹,是個「後現代作家」,他「擅長融會現代都市文明與古老的傳說」。書裡面隱隱約約的可以看到許多經典名作/神話的影子,然而太隱約了,以至於許多次我就像追蹤星星的老太婆一樣不確定她的位置。有少數是我所確知的(或是我所杜撰的?)。例如最明顯的崔斯坦與伊索□,例如樹少女的故事,例如魔戒。
我想這應該是給大人看的童話。因為裡面實在太多頗詳盡的十八禁情節了(這話聽起來,我像是個維多利亞時代的老古董,就連兩次也嫌多。)然而融入的是那麼自然,就像生活。現代的童話多半強調英雄途中不那麼英雄的苦難,如餓肚子,如餐風露宿,時不時也來個後設技巧(他覺得自己一點都不像是童話裡的英雄,輕輕鬆鬆就能屠掉好幾條龍。),不過這些之中的大部分會謹慎的避開性。畢竟,要說故事的姐姐唸出「豋斯坦的手透過她的絲袍,感受到她小巧的乳房,碰觸到乳頭上硬硬的小突起」這種句子給小孩聽,可不像單說「請您吻我!」這樣勉強可說只是騎士無望仰慕的句子。(附帶一提,我一直覺得「碰到乳頭上硬硬的小突起」這句話怪怪的,不過如果登斯坦的對象是精靈而不是人的話,嗯,誰又知道呢?)
我喜歡這個故事。她揉合了清新的敘事、迅速的筆調(我還沒看到哪個英雄這麼快找到寶物的。)、隱約的後設,還有最重要的,完美的結局。童話沒有完美的結局,在我看來比星星掉下來跛了腳還要討厭啊。
On this day..
- 由於男人都不在了/Philippe Besson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