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書隨筆

法國讀書樂-北市圖克婁代座談會

DSCN1836.jpg

  禮拜六去參加了座談會,蠻高興可以見到作者本人,感覺是個可愛的阿伯,希望他對台灣有好的印象。
  來參加的人似乎有蠻多會法文的,提問時間裡不時出現讀者直接用法文跟克婁代提問(出版社的暗樁嗎XD)。問的問題都蠻有深度的,不過我累了,所以幾乎都沒記下來。
  以下是參加座談會時所記的一些摘要。



  這是座談會進行中所照的一些照片,有兩位與談者。
*關於《灰色的靈魂》
  克婁代《灰色的靈魂》已經改拍為電影,目前正在法國上映,評價不錯,不知是否會引進台灣。(根據會後在電梯裡聽到的小道消息,應該是有那麼一點可能吧,真好奇會拍成什麼樣子的電影。)
  這本書在2003年勇奪大獎,作者也一躍成為知名作家,目前全法國的銷售量為三百萬冊,售出20餘國版權。台灣木馬文化的印量為一萬本,算是同類書中屬一屬二的印製量,銷路據說也不錯。克氏本人則認為,或許是因為本書內容的曖昧性(書寫一次大戰的小說?偵探小說?書寫人性的小說?)讓它獲得了廣大的讀者,因而銷路甚佳。
  《灰色的靈魂》書中的背景是虛構的,主要是參考法國的洛林(同時也是克氏的現居地),時間點則是在一次大戰前後。故事敘述一名老警察在追憶年輕時的一樁從未破獲的小女孩謀殺案。隨著他的回憶,讀者被拉進了「人」的想法、活動,一層層的去探究案件,同時也一層層的去追究人性。到末了,才赫然了解到,善與惡之間的分際是那麼模糊不清,而動機則是個曖昧的名詞。誰又能確定自己一生不會因為哪種因素而殺人?或許那只是人生許多種際遇中較為不幸的一種罷了。
*關於克婁代
  作者於1962年生於法國的洛林。洛林這個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法競相爭逐之地。有時屬於法國,有時屬於□國。身兼小說家與劇作家,為法國備受注目的中生代作家。克氏本人則認為作家不是他的職業,因為「沒有學校在教授如何去當一個作家」,老師才是他的職業。他曾在國高中任教,也教過殘障人士與受刑人,目前則任教於洛林的蘭西大學(音譯),教授法國文學與電影劇本寫作。克氏深受賽林、波赫士、卡夫卡、讓紀沃諾、西默農等人的影響。他本人則是認為「在閱讀這些經典的過程中,自然會有些觀點受到作者的影響,然而這並不代表他自己的文學創作裡會有某大師的影子….或許文學批評家會從書裡面看出誰的觀點,但那不代表我在創作過程中有意識的模仿他人。」(註:引號裡的話皆為即席手抄筆記,或有謬誤,尚祈指正。)
  克氏本人自幼就開始創作,後來也在一些法國文學雜誌上發表作品,引起出版社的注意,並與之洽談出版事宜。克氏的第一本作品在35歲左右出版,算是晚成的作家,據他本人說,是因為「不想出版一些讓自己以後看了會臉紅的作品」,算是自我要求相當嚴格的作家。在雜誌上刊登文章,也讓他認識了執導《灰色的靈魂》的導演。他們合作了一部電影,並且因此成為好友,克氏因而也認得了許多電影人,寫了許多劇本。然而據他說,「寫了十幾部,拍成的只有兩部,是個很沒有成就感的工作。況且寫劇本是團體合作,更要考慮到現實裡成本的問題,因此不好寫。不像小說是獨立製作,也沒有預算的限制。」他的作品裡極少會提到自己的生活,只有一本目前尚未有中譯的《鑰匙的聲音》可算是半自傳短篇小說集。這本書裡寫的多半是他在監獄裡教書的想法與體驗。據說是因為他看了一些寫監獄裡的事情的書,但卻都與自己的體驗不同,因而想動筆寫出來的「治療(自己)之作」。
  他在監獄裡教書教了十幾年(1988-2000),後來因為青少年犯人越來越多,感到溝通不易,因而不再於監獄裡教學。然而這段日子對他來說是很寶貴的體驗,他開始去思考什麼是「真實」,「動機」、「罪行」、「善」、「惡」等等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也慢慢疏遠了偵探文學,因為他認為「偵探小說多半是以罪案發生作為開頭,犯人被逮捕維結尾,以此簡化了問題,就算是西默農的小說也不例外。但在現實生活中,這些一般大眾認為是窮凶極惡的罪犯可能也只是個普通人,因為一個機緣而犯了罪。他們與我們之間的差異並不是那麼大,我們哪天也有可能犯罪」。
  至於為什麼會走上教書這條路,那是因為在法國當老師頗自由,很符合他的需要。克氏曾想過走醫學,然而覺得醫學的創造力不足,還是文學、哲學、美術等比較符合他的興趣。「然後我就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咖啡館看人,直到認識我太太,才開始認真的唸書、考試、成為老師」。
  他是個悲觀的人,然而卻不是悲觀主義者。克氏解釋道,「悲觀主義會讓人沮喪而憤世嫉俗」。
  克氏是個幽默風趣而和善的作家,很高興能給他簽名。

  這是趁他在替別人簽名時照的相。我想他應該有注意到我,因為後來他直接問我要不要替他和館長、小女孩照相,也就是最上面的那張相片。(真害羞[emoji:e-436])
[emoji:i-265]漂亮的簽名(雖然我看不懂orz)
DSCN1871.jp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