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六個短篇故事,以兩名愛好屍體、刑案的男女高中生作為主角,逐漸展開的故事。(1)暗□系GOTH;(2)斷掌事件WRISTCUT;(3)狗DOG;(4)記憶TWINS;(5)土GRAVE;(6)聲音VOICE。
首篇暗□系Goth,作為開場有它的震撼性。乙一以冷靜的筆調描寫受害者遺體零散的形狀,再寫兩名高中生看到反應(那麼冷冰冰甚至帶點興奮的狀態),讓人不由自主的轉而認同她們的價值觀,認同這一項「興趣」雖然不甚正常,「不過也還不到變態的地步吧」。這樣的想法逐漸在心中膨脹,讓讀者被引入所謂的暗□系Goth。
曾在網路上看過網友對於gothic name的說法:那必定是一個□暗的字眼配上一個華麗而夢幻的字眼。這大約也是我對gothic的形象--那是暗□色的美艷,未亡人般的美艷,帶著血腥殘酷然而卻又夢幻美麗的美艷,是現實中不太可能透過實物(至少對我而言)出現的美艷。它只能存在於想像之中:想像的古堡,想像的蝙蝠,想像的蒼白膚色與艷紅血色的對比。
第二篇斷掌事件,好看的地方在於計中計的使用。對於手掌的迷戀,讓犯人忍不住砍下他人的手。我所好奇的,是為什麼這樣的犯人不會想要砍掉自己的手來欣賞呢?因為沒有手就無法欣賞了啊。
終究是自私的表現。
狗,dog。最近養狗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還是大型犬,如黃金獵犬與拉不拉多這樣的狗噢。我很怕又會出現大麥町丟棄熱潮。
主角的妹妹出現了,而且還有了發現屍體的特異功能。「隨著年紀的成長,或許會每一分鐘就發現一具也說不定」。我好期待兄妹攜手破案啊。不過我想哥哥應該暗自覺得妹妹的特異功能如果放到他身上的話,應該是再完美不過的組合了吧。
我不懂小女孩的心思。總是有更好的下手方法。
第四篇,記憶˙twins。我很喜歡這篇,也許是因為那裡面有下的陰陰暗暗的雨,有著家族悲劇的模糊焦距,有著安靜的鄉下和慈祥的祖父母。這些組合起來讓森野夜有了深度,讓她的悲劇有了重量。我喜歡夕和夜的名字。森野夕,森野夜,像是兩幅同樣地點不同時間的畫。在這裡似乎也預視了森野與男主人公牽扯不清的未來,因為他有能力去「分辨」出姐妹間的不同,而不僅僅是靠著外在的表徵。
一篇一篇的,終於進行到全書的高潮。後記裡,乙一也提到了他的編輯最喜歡這一篇。這篇的確是比前面的任何一篇都要gothic。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名少年,最後幽幽的呼喚。那聲音,我想會一輩子纏繞在犯人的腦海裡,不分日夜,不分醒眠。我幾乎想說那是暗□的純愛了。
聲音˙voice。雖然殘酷,但卻是溫暖人心的作品。主角在這裡開始進行他之前所不願的除惡行動。似乎也開始了一些質變。透過「姊妹」這個環節,讓北澤姊妹與森野姊妹間有了連結。乙一很細膩的描繪出姐妹間相處的情境,無論是在「雙胞胎」或是「聲音」中都能看的出來。
寫作技巧上,乙一說他在這次稍微注重了推理技巧的運用,而「寧願犧牲故事性來完成推理性」。我個人的意見是倒不如不要這樣用,這次的故事裡成功的融合了技巧與小說性的,對我來說只有雙胞胎一篇,其他都有點失之斧鑿。刻意隱藏姓名來作詭計又藏的不好是件蠻討厭的事。
小說是好看的故事,也可以是反映現實的鏡子。要在鏡子旁□加邊框來吸引人是不錯,不過要是加到違反原設計圖,在鏡子中間切割成零散的形狀,那還不如就算了吧。寫些跨界(輕小說到推理)的作品也未嘗不可。日本的銷售習慣似乎蠻愛替作家貼標籤,因而出現一個新作家就會出現一個新標籤,然而這個標籤也同樣的會侷限住作者的能量。如何在大眾期待與自我期待間取得平衡,也許是乙一將要面對的最大課題。
另一方面也是讀者的問題。現代出版業相當發達,因而各式各樣的變態大概都已經有所描寫。久而久之,連薩□那樣在當代驚世駭俗的人物,到了現在的書裡,也變成只是家常版。意外性終究也會走到無路可走。那時候的小說又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然後小小抱怨一下。香港中文跟台灣中文還是有點不一樣。像是「報道」這個辭,裡面出現了好多,忍不住就是想改成「報導」。另外像是互聯網這種大陸名詞已經看慣了,討厭是討厭,不過還是可以知道指的是什麼。我只希望以後的小說裡不會出現電腦菜單這種辭,那真的會大不習慣吧。
香港版的goth封面作的很漂亮。那時就是因為乙一的名字加上封面所以決定買來看看的。(話說乙一這個名字老是讓我聯想到幾年前一位日本一位出過書的殘障人士,是哪位啊?)比起來,日版就稍嫌樸素,不夠gothic了。
之前跟寵物兄聊的時候說過我還是比較喜歡「被遺忘的故事」。後來想想,原因也許是因為□暗的goth總是在提醒我一個討厭的課題。終究,文化相對論是否該被堅持下去?
延伸:
[emoji:i-221]測驗你的哥□姓名
On this day..
- 登山者/橫山秀夫 - 2006
- [mero] 水滴新學單字vol.4 - 2005
- 失蹤的消防車/麥˙荷瓦兒&派˙法勒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