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筆記

墮天使暗殺組/阿庫寧


  與第一次在書店看到半途而廢的結局不同,這次我很順暢的就讀完了這本書。闔上書的同時,除了為方多林感到遺憾外,也期待有一天能夠看到方多林探案全集。
  讀俄國小說,一向致命的弱點就是名稱太長,無法順利把握。記得在高中時,還因此開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玩笑。然而這次讀過之後,卻發現至少在這本小說中,這不會是太困難的問題。一般來說,書中人物大多互稱名字,只有在說某某先生/女士時才會使用姓。作者也是直接以名字稱呼主角,很多時候甚至也把他的官銜直接丟到名字上以便區別。


  本書的架構其實簡單。首先是一樁自殺事件,看似完全無疑點。然而初出茅廬的十四品文官方多林硬是從聰慧的腦袋裡擠出一些問號,並且說服長官讓他去查問看看。他的長官,心想這小子出去透透氣也好,學些怎麼盤問證人也不會有害處,沒想到越查越是糾葛。方多林先發現死者的遺囑,更覺事有蹊翹,查訪的後果,發現玩美利堅輪盤的不只一人,他找出另一人,並且發現了那人與死者書桌上相框裡的貴婦人有所接觸。
  方多林因此跟蹤婦人。後來因緣際會的受邀去赴貴婦的晚宴。宴會結束後他與另一個玩輪盤的那個大學生一起離開,到酒吧去,聽大學生道出死者科科林死亡的真相。卻沒料到,過一會兒又有個殺手冒出來,大學生一命歸西,方多林大難不死。
  大學生原來是個顯赫親王的孫子,自此辦案層級一路高張,而方多林也真正的加入刑案的追查。他甚至跑到英國,試圖揭露墮天使組織的面目…..。
  看俄國小說,總有一份凝重擱在書頁上。名字沉重、風景沉重、歷史沉重,因此思想也沉重。這大約是我對俄國文學的印象。墮天使暗殺組不見得打破了這個印象,但總是往更輕盈的地方偏移了過去。作者在書中時不時的穿插著歷史事實,甚至隱為典故也相當有趣。很多地方都可以與歷史課本互相對照,例如沙皇時代的俄國人喜歡在俄語中穿插法語、女士穿的是巴黎的最新流行,一下子就可以聯想到未來的革命氣息。「那個地方的建築風格很歐洲」更是讓人恍然明白,原來我一向視為歐洲人的俄國人,自我定位卻是在亞洲。這樣有趣的落差是在閱讀之外的撞擊,閱讀也因此變得更加像是一扇窗口。
  書本的後半部看來頗像是某種諜報小說。最後的結局令人不忍卒睹。哪天能來本快樂結局的俄國小說嗎?至少,別讓方多林這麼慘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