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前幾頁,恍然間我以為我拿在手上的並不是奇幻小說,而是相當具有歷史背景的(架空)歷史小說。原因無他,這些民族、這些地名、這些宗教,通通曾經出現在歷史課本或是冠有歷史這一分類的書本之中。我疑惑了,然而還是慢慢的把這個章節讀完。
拿到的是試閱本,原本以為會是零碎的章節段落,但沒想到卻是一個完整的敘述。從這樣的架構,我無從推測其餘的章節裡寫了什麼。但以一個章節來說,它的故事性相當完整。也許裡面漏掉了誰誰跟某某作戰的經過,但仍無損於它的完整性。又或者這些即是全書的段落?我也無法肯定。
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他寫實的背景與人物設定之外,還有裡面那豐沛到幾乎是滿溢出來的基督教觀念。由於描寫的實在太過正面,反倒讓我無法不去想像基督教本身的歷史--特別是醜惡的那方面--從嚴□的舊約上帝出發,歷經中世紀以降的獵巫狂熱,一直到文藝復興以來的瞞鼾。而對於主角安格思的認同從挪威人轉化到蘇格蘭人這方的描寫也過於薄弱,一個人的認同對象轉化不可能沒有痛楚,就算他的父母本身代表著兩種文化的融合,但在融合之前必有衝突。
除此之外,由第二篇始的敘述者改為安格斯˙海狼生˙麥克羅蘭,因此,有些有趣的觀點也在他的敘述之下被淡化。在這裡我想起了金庸筆下的喬峰。類似的境遇,不同的寫法與環境,讓兩人的命運截然不同。安格斯投靠蘇格蘭人,反過來咬挪威人一口,在華文世界裡必定會讓安格思有一番掙扎。就算不是如此,在面對曾是同袍的敵人之時,安格思的心中也應該會有一些感慨。而第一人稱的寫法,雖然因此加強了安格思的心聲(例如在演說裡強調自己母方的血緣而淡化父方的基因),但也同時失去了客觀呈現這些問題的機會。
就這幾個章節來說,作者呈現給我的是歷史的趣味與英雄的成長過程,奇幻味道並不是那麼濃厚。然而「劍」的出現多少成為一種伏筆。看了網路書店的介紹,得知這系列一共七部曲,時代□跨中世紀到未來,對於這樣龐大的設定,加上作者頗為扎實的說故事功力,身為讀者,我仍然期待全譯本即將予我的傳奇。
On this day..
- 沒有米諾陶爾的迷宮就沒有德修斯:迷宮/恩田陸 - 2008
- 孩子們/伊阪幸太郎(7/30) - 2007
- mero友達 - 2006
- 但丁俱樂部/馬修˙珀爾 - 2006
- □死館殺人事件/小栗虫太郎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