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書隨筆

Y的悲劇 艾勒里˙昆恩 (未讀勿入)


  為了享受一下那種無機理性的世界,於是終於翻開了很久沒碰的y的悲劇。
  一翻之下大驚,原來這家人不是姓約克而是姓□特。這下子反倒有點安心,這代表這個故事對我而言,雖然兇手的身分已經呼之欲出,但仍是個跡近全新的故事(畢竟就算已知兇手的身分,但嫌疑犯還是可以視為兩人。)於是張大我的眼,仔細的再讀過一遍。


  很仔細的注意雷恩的舉動,發現昆恩佈局佈的可真是早。而且他沒讓雷恩犯下一般神探都會犯的過失--閉口不言,然後又有個倒楣的傢伙去跟閻羅王作伴。優雅而細緻,難怪很多人更喜歡雷恩。
  雷恩的耳聾有時也成為製造笑點的好工具。看到那句「你能拿一個轉過身就耳聾的人怎麼辦呢?」時,有種「啊,是啊」的無奈感。這點在莫札特不唱搖籃曲裡也得到更淋漓盡致的發揮。而殘疾人士的另一側描寫法,則落在□特家族的異父姐妹露薏莎˙堪比安身上。對於她的描寫則集中在堅忍不拔與稟賦超絕這兩點身上。只是她的多重殘疾有時反倒成了敘述上的障礙--剛開始閱讀時,我並不確切的知道,這個女人到底是又聾又啞,還是又瞎又聾又啞。這並不妨礙閱讀,但卻讓露薏莎在我腦中以一團霧的形象存在了一會,才遠比他人緩慢的成形。
  
  仔細的看完這本書,對於昆恩致力於邏輯佈局的舉動相當佩服。雷恩說的ㄧ句話,則恰恰為邏輯這與現實不必然相容卻又是現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下了一個簡單而精闢的定義,「他提出微渺的可能性,或甚至不可能性,是完全正確的。邏輯不同常理,它自成ㄧ個世界。」後面這兩句,要是早點看到,或許我就不會因為初接觸邏輯的觀點而苦惱許久吧。
  而雖然書中對於足印等的解釋佔了蠻大篇幅的,但其實靜下心去看也蠻有趣的。甚至會開始好奇,如果這個解釋要寫成邏輯語句的話又該作些什麼改變。如果系上邏輯的教科書改用推理小說,想必我在學的時候一定會興致勃勃吧。
  跟克嬸另一本架構很像的小說比起來,y的悲劇雖然步調緩慢,但它的轉折相當流暢,對於氣氛的營造也更陰森暗沉。相較之下,克嬸的那本小說,雖然死的人不少,但卻有點像是糖果屋中的謀殺。y的悲劇,比較可惜一點的是它後來對梅毒沒有進一步的解釋,只附了個報告書與一些隱晦的字句。
  導讀中提到雷恩可能是太老了,因此辦了四個案件就歸天。但我卻不這麼想。總想成雷恩是不願再次假扮莎翁去操弄劇中人物的命運,但他所遭遇到的案子卻總是會讓他面臨這種難以選擇的考驗,因而難以為繼,因而殞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