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社課的福,又重新翻開了這一套書。
也不記得是什麼時候買的了,迷迷糊糊的也讓我把中譯本收集了全,看過翻過,卻只對「寂寞芳心」的故事有個籠統的印象。也許是那時還不熟悉這種以全知觀點觀照多人的寫法吧,總覺得一個個的人名與家庭狀況記也記不清。
後來才發現這似乎是警察小說能像連續劇一樣一直上演的因素之一。
這次重讀,突然之間覺得眼睛像是被什麼打開好好洗過一般。除了芮尼克這莫名其妙的名字、四處滴汁的三明治還有四隻貓跟一個空房子以外,終於看到了一點那個什麼能讓人眼睛一亮的地方。這回,登場的人物不再顯得空洞乏味繁瑣無奇,反倒多了那麼點生動的味道。變化之大,忍不住讓我覺得之前看的書搞不好是盜寫的也說不定。不過當然,書本身是從未變化的,會變的只有人的視野。這麼一來,或許我應該慶幸終究還是把這套書安穩的擺在櫃子之中
,而非好書交換時清一清就丟給其他人了吧。
芮尼克探案的核心人物除了探長芮尼克之外,還有他的上司,一絲不茍的史凱登、下屬琳、奈洛、狄芬、米靈頓、派特等等,這些人的經歷與生活也滲透了紙背,一點一滴的凝結出一個獨特的形象。這個形象或許初開始有些單薄,有些刻板,但久了卻也各自在各自的基調上調出不同的味道,就像是雞尾酒一般。與此相比,芮尼克卻似乎老是在原地打轉,依舊吃著他的三明治並且持續的毀掉他每一件還可以毀掉的襯衫。以一個誇張一點的譬喻來說,也許芮尼克就像太陽系中的太陽,故事以他為重心,但旁枝卻發展的一樣(甚至更加)的精采。史凱登與琳這些人像是周遭的行星,一邊圍繞著芮尼克另一邊卻也各自有各自的生命歷程與工作。
另一可看之處在於看芮尼克如何周旋在上司、同僚、下屬、罪犯與線民之間。每次看到米靈頓急於想出人頭地又被芮尼克不著痕跡的削了一頓就覺得很有趣。看到狄芬與派特、琳的爭執,芮尼克是如何處理也覺得很神奇。啊,畢竟是個還沒職場經驗的學生,看到這些細微的舉動總是會特別的好奇。
「寂寞芳心」是中譯芮尼克探案的首部。之前總是會把它跟另一本寂寞芳心俱樂部搞混在一起。本書的開頭由一位女子揭幕。然而讀不了幾頁便曉得她終究不過是揭幕的角色。意識到這一點,令人感傷。
昨天晚上看了迪斯可非常頻道的重案夜現場。殘暴的兇手憑藉著知識幾乎便那樣的逍遙法外。除了讓人感到憤怒之外,也對於知識是否應該公開產生了些許的疑問。「寂寞芳心」裡的兇手,與重案夜現場的兇手,臉孔漸漸重疊起來。也許作案的動機不那麼相同,然而憑藉知識希冀逃過制裁的心理卻是那麼相似。這兩個案子有如真實與虛構的鏡像,幾乎讓人忍不住戰慄起來。深夜裡我想到就在這個時刻,某個角落裡一定也有人正奮力的與某名兇手搏鬥。
這不是可能,我幾乎是全然的確信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一個人因為一種原因動手殺害另一個人。而知識的普及也使得要逮捕兇手顯得難上加難。
在這樣的案子持續□加的時刻,要當個緝捕嫌犯的警察想必是時時感到灰心喪志的。特別是在看到辛苦抓來的罪犯三兩下就被辯護律師的巧舌給救走了之時,那種憤怒與沮喪是多麼可怕的浪潮。身為一個警察,芮尼克不可免俗的也必須上法庭走那麼個幾遭,重複的見證一個個人渣從牢房被釋放到大街的罪犯的「天路歷程」。這並不比反覆的比對屍體的照片要來的好,至少在反覆的機械性過程之中能得到一種即將替受害者討回公道的使命感。
看完這本書,除了對狄芬這種該死的白人種族優越感外加性別歧視大沙豬的憤怒之外,還有一些問題是我很想要問芮尼克的。我想問他是什麼讓他繼續待在警察這個行業。習慣?僅此一種謀生技巧?還是有更多其他深沉的原因?
我好奇,故我繼續閱讀。
On this day..
- 香氛筆記┃Jo Malone (2) - 2019
- 決定論 - 2005
- 翻譯筆記:共相與殊相 - 2005
- 曼□拉 - 2005
- 希望之旅──遠處的希望是否為海市蜃樓的呼喚? - 2005
- 吸血鬼紀事/安˙萊絲 - 2005
- 喬凡尼的房間│詹姆斯.A.鮑德溫 - 2005
- 我是老鼠!│菲力普.普曼 - 2005
- 仙人掌旅館│江國香織 - 2005
- 閱讀小記:無愛紀│黃碧雲 - 2005